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东风区老科协
玉米“钻心虫”,危害很严重!今年一定要早防!
2023/8/28 9:08:19

  在玉米上,有种危害性比较大、也比较普遍的害虫,成虫(会飞的蛾子)昼伏夜出,因此不会被人轻易察觉,幼虫往往躲在心叶危害,还能钻进茎秆进行危害,又或者等到玉米雌穗长出后,沿着花丝钻进穗棒进行危害(这时玉米植株已达2米多高,传统人工喷施农药防治方式,已经不太现实)。

 

image.png 

 

  平时我们购买鲜玉米时,回家剥掉外皮,往往在玉米棒的顶端,会发现有种白体黑头的虫子,隐藏在被啃食过的虫道内,这就是农户没有防治到位的漏网之虫

  有人说,购买回来的鲜玉米有这种虫子,在恶心的同时也表明,这种玉米没有喷施农药,属于绿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实也存在一定误区,具体误在哪里?暂且留个悬念,咱们留到最后再讲。

这种狡猾的虫子,其实并不难防治,难就难在它的隐蔽性,等农户发现玉米上有危害症状时,已经失去了最佳防治时期,从而让玉米遭受没有必要的虫害损失。

对于这种害虫,农业技术专家表示,这种害虫学名叫玉米螟,农民俗称玉米钻心虫,危害的最大特点,就是叶片出现成排穿孔(这是因为玉米心叶内的玉米螟幼虫危害嫩叶后伸展开后的典型症状)。

若想没有玉米螟的危害,只有一个核心要诀——防大于治。

也就是说,要掌握成虫习性、掌握成虫排卵期、掌握幼虫孵化期,从而采取对应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消灭成虫,减少排卵量、消灭虫卵,减少幼虫孵化率、消灭幼虫、减轻玉米受害程度。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见农业害虫,成虫一般选择夜晚出来活动,属于夜生活比较旺盛的害虫,由于其作息规律和人相反,所以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而达到悄悄危害的最终目的。

对此,在防治成虫时,可以采取黑光灯和糖醋水的方式,来诱杀成虫,如今有条件的玉米种植大户,在地头装置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已经比较普遍,但普通农户就没有实施的空间,毕竟零星种植田块,需要村民们群防群治才具有效果,单独行动效果不明显。

农业专家还介绍,针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玉米螟防治,大家可以掌握玉米螟下卵期及虫卵孵化期进行防治,也就是每年的七月中旬,玉米正值大喇叭口期,这时候防治玉米螟既有效又持久,可谓是一次施药,终身受益。

农民朋友在防玉米螟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习惯和玉米化控一起进行,目的是为了图个方便,只是种植户方便了,却错过了最佳防虫时期。

原因是,玉米化控最佳时间是6-8叶期,而玉米螟产卵孵化最佳时期是大喇叭口期,也就是11片伸展叶时期(高度约100㎝),提前防治肯定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玉米种植户质疑农资店售卖假农药或技术指导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而玉米大喇叭口期,农户勉强还能背喷雾器在田间施药,若错过这个时间(防治时间推迟),就只能采取飞防施药了。

针对防治玉米螟施药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颗粒剂丢芯:农户通常选用1%3%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丢芯预防,虽说量大容易烧芯,但属于精准防治,持效期较长,缺点是费工费时,已逐渐被当代农户淘汰。

二是药剂喷雾:

防治药剂应优先选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等化学药剂。对于玉米螟发生重,或鲜食玉米、制种田等要求防控效果高的玉米田,上述技术可同时使用,并可在雌穗期再施药1-2次防治蛀穗幼虫。在玉米心叶末期防治玉米的同时,混用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可兼防玉米大斑病,混用噻虫胺、噻虫嗪可兼防玉米蚜虫,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防病虫促增产。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如果为专一杀钻心虫等害虫,选用杀虫剂时,应添加杀卵比较强的杀虫成分,如每亩用5%甲维盐20+5%氯虫苯甲酰胺20毫升、12%虫螨腈·甲维盐40毫升+5%虱螨脲20毫升等,兑水60-80进进行均匀喷雾。

采取这两种施药方式,既省钱又持久,持效期可持续到玉米成熟时,也不会遭受玉米螟的危害。

那么,喷施这些农药会对玉米造成农药残留吗,特别是在吃鲜玉米的时候?

答案是可以放心食用,因为从玉米大喇叭口施药到玉米成熟,至少需要60天的时间,一般农药残留根本没那么久,无论是辛硫磷颗粒剂,还是本文推荐(常用)药剂,都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因此即便是喷施农药,玉米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