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多措并举 强力推进 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2024/9/23 10:21:17

——关于提升富锦市粮食产能的调研报告

田增岐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把大面积提单产作为头号工程,全面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近日,我们带着如何大面积提高单产这个问题,深入富锦市农业农村局、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富锦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富锦地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区总面积8 227平方公里,市属4 907平方公里,占行政区总面积的59.6%,辖11个镇,267个行政村,总人口41.4万。行政区域内设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及所属七星农场、大兴农场、创业农场和青龙山农场、红卫农场、前进农场的部分管理区;境域内还建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所属的二九一农场的部分生产队,总面积3 320平方公里,占行政区总面积的40.4%。行政区920万亩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二百分之一,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人均耕地20亩。市域内耕地面积570万亩,土壤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和水稻土7个土类18个亚类等不同类型,有机质含量平均达4.32%,尤其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级地标准。建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粮食总仓容达到2 406万吨,被称为中国绿色食品原料种植第一县、中国粮食仓储能力第一县。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5.17亿斤,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产粮大县”,享有“黑土绿谷、中国粮都”美誉。

近年来,富锦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稳固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总产稳步增长,特别是2023年总产65.17亿斤,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八年全省第一,充分展现了市委、市政府重农抓粮的成果,更体现了农民善于种粮的优点。目前看,耕地资源约束逐渐趋紧,依靠扩面积增总产的空间十分有限,只有大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才能再创总产新高。为此,富锦市将以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为抓手,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大面积提高粮食水平,增强粮食安全供给能力。

二、提高粮食单产的基本做法。

(一)周密部署,高位推动,集成促进单产提升合力。

一是党政同责抓粮。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议程,充分发挥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总牵头,市政府分管领导协助,组织涉农部门建立极具指导性的粮食单产提升任务清单,并纳入全市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是任务落实抓粮。市级建立工作推进督导体系,明确每项措施的时间表、任务图,挂图作战,定期向县处级领导推送工作落实情况。同时,由具体业务科室有针对性地指导各镇落实单产提升措施,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三是政策落地抓粮。全力做好生产者补贴、轮作试点补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市级将充分利用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土地出让金收入,重点支持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严格执行“一法一例”,保护好黑土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坚持把黑土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我市始终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一法一例”实施以来,通过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以及专题学习培训会议分层级、分群体进行学习贯彻。结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条幅、美好富锦公众号、村屯大喇叭、LED屏等方式,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宣传普法活动,营造黑土保护浓厚氛围。先后制定了《富锦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富锦市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富锦市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实施方案》、《富锦市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利用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做到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实行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5家成员单位做到密切沟通、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治理修复、监督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监测评价,动态掌握耕地状况。富锦市土壤肥沃,土壤按类型划分为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等7个土类、18个亚类。全市布设10个国家级黑土耕地定位长期监测点,动态分析土壤有机质、容重等耕地土壤属性、养分指标变化。按照每10万亩耕地设置1个点位的要求,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97个,对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pH值等16项指标开展质量监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进行土壤检测和肥料试验示范,累计采集土样5.3万个、化验26.5万项次、推广配方施肥技术829万亩。2023年我市耕地质量等级3.07,较上一年提升0.01;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49克,较上一年提升0.6克;耕层厚度达到24.1厘米,较上一年增加0.8厘米。推动智慧农业与黑土地监测评价融合发展,将监测点采集化验数据上传至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实时查看土地肥力、施肥量、施肥方法等信息。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进一步掌握黑土地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保护修复措施。

三是坚持用养结合,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推动田长制有名有实,设置市级田长1名、镇级田长20名、村级田长433名、网格田长1 251名,户田长41 926名,通过定期巡田,有效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畜禽粪污处理等问题。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力度,建成高标准农田、黑土保护项目237.4万亩,新改造高标准农田26.33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达196.6万亩。严格落实黑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5.44公顷,实现“应补尽补”。大力推行科学轮作和深松整地。2023年完成耕地轮作试点面积100.85万亩、深松整地面积84.61万亩;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还田利用率达到60%以上。建设畜禽粪污集中收集点13处,有机肥施用量110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5.6%。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338个、年均回收300余吨。

四是加快治理修复,推动持续高效利用。扎实推进侵蚀沟治理,全市共需要治理侵蚀沟119条,目前已完成治理24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公顷,保土0.9万吨、保水 2.6万立方米。2023年治理31条,计划完成治理面积(12.39)公顷,预计2024年6月底完成;今年治理任务64条,计划完成治理任务(17.28)公顷,预计2024年底前完成治理任务。成立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领导小组,21家成员单位统筹负责表土剥离工程实施、运输、存储和管理与再利用工作,设立面积10余公顷的存土场地,对剥离出的黑土进行集中存放、统一管理,优先用于土地复垦、低产田改良、生态修复项目等,切实管好用好黑土资源。

五是树牢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执法监管。坚持把“一法一例”贯穿始终,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好黑土资源。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市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532.9万亩。制定了《富锦市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深入排查盗采、加工、运输、贩卖泥炭黑土行为,我市未发生盗采和非法贩卖泥炭黑土案件。2018年第一轮排查“大棚房”8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扎实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未发现反弹和新增“大棚房”问题。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部署、整体推进,经排查我市无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

(三)主要粮油生产以科技为支撑。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民”、“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夺取粮食丰收。近年来,富锦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为抓手,聚焦“五良”融合配套,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重点在品种优化、技术推广、为农服务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2024年计划实现水稻、玉米、大豆总增产7亿斤,增产率要达到10%以上。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来看,科技在粮食单产提升中起着主导作用,粮食单产提升靠科技,科技应用促进单产提升。

一是良田。抓住增发国债政策机遇,争取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48万亩以上;治理侵蚀沟64条;更新改造防护林1 081.4亩,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了240万亩,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持续推进秸秆还田利用,2023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35.49 万亩(其中:水稻还田62.07万亩,玉米还田173.42万亩),确保还田利用率保持在60%以上,深松整地面积达到44.3万亩,轮作面积达到100.927万亩,免耕作业面积达到7.9万亩,稳定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开展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建立省级、区域、航化等“三新”示范区13.2万亩,建立了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测土配方施肥体系。

二是良种。印发《富锦市农作物品种种植区划布局指导意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块,以镇为单位,建立大豆、水稻“一主两辅”的推广格局,全市共推广专用大豆品种10个,水稻品种9个,指导农户合理选种;提升水稻、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现代化水平,建立种子繁育基地9万亩;引进150余个优质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全市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科学家工作室(杨福水稻育种工作室),加大寒地优质、多抗、广适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力度。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优质专用品种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建设高油大豆生产基地12个、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8个,生产基地大豆“绥农35”品种,亩产达到668.6斤,位居全国第五,创造黑龙江省大豆亩产新纪录。

三是良法。坚持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为抓手,发挥省农科院科研平台优势,2024年申报国家级重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4个,建立镇级高标准示范基地23个。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总面积56.2万亩,以11个镇和两个农场为主,其中核心示范区12处,共5.4万亩,“万亩示范田”2个、“千亩示范田”5个、“百亩示范田”5个,辐射带动生产田50.8万亩,达到项目区亩产不低于200公斤,核心区亩产不低于230公斤。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大垄栽培等技术模式20项,加大标准化技术配套,推广优质品种、变量施肥,功能肥料、叶面肥替代化肥、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与一体化种植模式;水稻重点推广节水灌溉、减肥增效等技术。

在为农服务上,采用包镇、包村,对接示范户和示范基地方式,建立了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指导服务模式,加强与省、佳木斯市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合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百日攻坚行动,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百日攻坚”培训启动以来,累计举办线上培训班31期,线下培训班17期,累计农民群众达到5万人次以上。

同时,加快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立了数字植保、数字施肥等服务方式,建立了《首席进田间、农技在身边》快手短视频指导方式,累计线上服务视频30期,指导农户45 213人次。充分运用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和推广研发“富农通”手机APP,对土壤养分指标、物理性质和农作物生长、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农作物生长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服务便捷化水平。

四是良机。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着力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服务组织,我市立兴植保、大宇农机等农机企业与国、省级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研发,申报专利60余项。目前,全市拥有拖拉机31 426台(其中:200马力以上拖拉机1 774台)、联合收割机4 992台、水稻插秧机9 736台、配套农机具7 4152台套,农机总动力168.52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99.34%。在土壤、天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7天完成大田播种,12天完成大田收获,玉米、水稻、大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3%以内,被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五是良制。我市以创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模式、机制,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23年富锦市有115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托管服务,带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落实全程托管面积124.62万亩(玉米74.46万亩,大豆50.16万亩),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规模作业和订单销售,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2023年托管作业玉米亩均节本16.2元,大豆亩均节本12.7元,亩均生产成本降低6%左右。玉米平均亩增产50斤,亩增效42.5元;大豆平均亩增产20斤,亩增效46元。玉米、大豆节本增效总额达到7 315万元,农户亩均增收58.7元。

(四)精心组织,示范带动,推广应用单产提升模式。

一是高质量开展农民培训。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培训“百日行动”,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重点围绕品种优化、轮作轮耕、减肥增效、绿色防控及大豆浅埋滴灌和大垄密植种植技术开展培训,推动专家产量转化成农户产量。二要高质量开展合作共建。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为抓手,建设3个省级试验示范基地,推动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在单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方向开展攻关项目合作,力争产出一批示范合作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3%以上。三要高质量建设示范园区。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为目标,在主要公路沿线打造百万亩示范带,强化技术瓶颈攻关。聚焦“一水一旱”,在每镇打造高标准示范田区2个以上,全市总数达到22个以上,适时组织田间观摩活动,把示范田产量变成大田产量。

(五)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守住劳动成果     “仓廪实则天下安”。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是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客观要求。我市全面落实好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切实守住粮食收购安全、仓储安全、供应安全、生产安全“四条底线”2022年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被评定为优秀等次,连续7年获得此项荣誉。2023年10月我市被黑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定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县。

一是深化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2021年8月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纪委监委监督指导下,全省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全力推进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发现问题整改,建立健全了粮食购销、库存管理、资金财务、人员轮岗等内控外管制度。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上到政府下至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收储企业都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提升粮食领域治理能力。

二是全力抓好秋粮收购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佳市委市政府关于粮食收购的决策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好国家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制定粮食收购方案,合理布局收购库点,做好仓容等准备工作,在收购中严明纪律,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做好全市秋粮收购工作。2023年度粮食收购183万吨,其中,低购水稻34.2万吨,商品粮水稻28.6万吨,玉米116.4万吨,大豆3.8万吨。

三是压实粮食储备和生产责任。全市政策性粮食库点全部完成仓储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监控“五覆盖”(大门、地称检斤、库内货位、厂区、仓库内),将粮情检测软件接入数字龙粮监管平台,实现了全市承储政策性粮食企业仓储数字化监管全覆盖,政策性粮食仓储全过程监管。通过数字龙粮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粮食监管水平,逐步实现人防、技防、数防三统一。进一步压实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督导企业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坚持三级值班值宿制度,24小时值班值宿、险情报告制度等工作,坚决杜绝和避免各类安全储粮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四是加强粮食市场流通监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饲用稻谷销售出库和加工转化监管工作要求,派驻监管员常驻加工企业,监督原粮入库、饲用稻谷加工破碎、成品出库过程,粮储局不定期派出巡查组,按照“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加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所监管库点执行政策性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粮食出入库手续审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真正把监管工作抓紧抓实。

(六)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节粮减损增效。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市始终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电商产业等方式,推动粮食就地转化,着力减少粮食仓储、运输损失。

一是建设园区。黑龙江富锦经济开发区座落于富锦市区东部,距市中心3.6公里,其前身是2003年1月经富锦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设立的富锦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管理委员会。2007年12月7日经富锦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将富锦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富锦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11年省委、省政府把富锦工业园区定位为黑龙江省(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确定为“省市联动、共同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之一,是全省目前仅有的两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之一,更是三江平原唯一的绿色食品基地。2016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佳市编办批复,黑龙江省(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正式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定名为黑龙江富锦经济开发区。通过逐年的累计建设,现在实控区已基本实现通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蒸汽、通燃气、通讯及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截至2023年年末,经开区共计入驻企业36户,带动就业6 600人,主营收入超170亿元(首次进入省百亿园区行列),税收1.6亿元。

二是招商引资。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作物,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在玉米产业链方面:依托我市百公里范围内玉米年产量1 200万吨左右的原料优势,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粮食仓储及深加工龙头企业象屿集团,并以该企业为依托,谋划确定了上游以全株玉米为主,中游包括玉米淀粉、副产品等初加工产品和糖醇、氨基酸等玉米精深加工产品,下游包括玉米食品、保健品、药品等终端产品的发展思路。目前已引进建设了大连医诺氨基酸、香港海资植酸钙、江苏奥谷海藻糖等下游产业,努力把玉米资源在本地“吃干榨净”。在水稻产业链方面依托我市百公里半径内水稻年产530万吨左右的原料优势,谋划确定了上游以糙米及副产品为主,中游包括大米淀粉、米糠毛油等初加工和大米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下游包括品牌米制休闲食品、大米、米糠油等终端产品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水稻加工各环节附加值。目前全市规上稻米加工企业达到48家,年加工大米能力近500万吨,改变了“稻强米弱”的局面,实现卖水稻向卖大米转变,卖农产品向卖工业品转变。在大豆产业链方面:依托我市大豆蛋白质含量41%、个别高达46.8%的原料优势,谋划确定了产业链上游以毛油和豆粕为主,中游向油用加工方向、蛋白用加工方面发力,下游包括各类豆制品、食用油、食品饮料等终端产品的发展思路。目前引进建设了金正油脂、福慧生物科技、绿谷调味品等大豆加工企业,生产有机过瘤胃脂肪粉、有机大豆油、高端有机酿造酱油等产品,努力打造大豆新兴食用制造产业高地。

三是发展电商。打造了三江平原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6家、其中涉农企业占比60%,重点培育孵化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海波家庭农场、富锦盛地土特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等优秀电商企业,搭建“绿谷粮都”电商平台和电商直播基地,集全市308种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累计销售额达到7.5亿元,让富锦的优质农产品真正通过产业园走上了全国老百姓的“餐桌”。

 三、科技支撑粮油作物单产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龙头种业的带动。富锦种子企业有100家以上,但大多数为销售企业,有品种繁育资格的企业只有2家,其中一家为注册资金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育成品种有南瓜和玉米品种;一家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育成品种只有一个玉米品种。没有一个国省级的大型种业牵动,将来会影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性。

二是农机更新换代慢。农机保有量和农机总动力是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但农机年头长、老旧,特别是播种机和收获机,比如以前的小拖带四垄、两垄播种机,做不到精量作业。加之农机比较贵、投资回报期长,远远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

三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出现断层,服务能力弱化。服务手段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服务设备,比如交通、监测设备、化验设备等,有的年头长,多数还是没有,加之现在的事业单位改革,农技服务以市级为主,镇级作用不明显;在职人员老龄化严重,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人才断档、新鲜血液注入缓慢等等,严重制约着技术推广。

四是防灾减灾力度待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慢,后期管护跟不上,一年建设20万~30万亩,我市570万亩,全建一遍20年,一般15年就需要重新建设了,所以年年修,年年建,永远在路上。

四、提升粮食单产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县级农技推广条件。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是科技推广的主力军,要从现代农业发展上给予现代设备的武装,有助于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县级农技推广站点的硬件投入,如建设或改善办公场所、实验室、培训设施等,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支持。

二是配备先进设备,投入资金购置现代农业科技所需的仪器设备,如土壤检测仪器、病虫害诊断设备等,以提高农技推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库等,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

(二)多措并举推动农机更新换代。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大对农机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提高农机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包括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建立农机更新换代的奖励机制等,降低农民购买新型农机的成本,提高其更新换代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新型农机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机更新换代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同时,结合成功案例的推广,消除农民的疑虑和顾虑,增强他们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的信心。

(三)加强防灾减灾力度。高标准农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农田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农田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灾害预警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二是提升农田排水能力。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水系统,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农田能够迅速排出积水,避免涝灾的发生。

三是强化农田防护措施。加强农田的防护措施,包括建设防风林带、防护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农田对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田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一是加强农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现代农业技术方面,帮助提升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应出台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创业发展,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优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要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必须突出关键作物、突出技术集成、突出力量集聚、突出示范带动、突出绿色高效,千方百计提单产,力争平均单产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作者系富锦市老科协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