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市老科协
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抓好种业创新是关键
2024/10/16 9:29:28

王志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主攻大面积提升单产,到2026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0亿斤。而实现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种业创新是关键。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种植作物之一,黑龙江省为我国大豆主产区、也是商品大豆生产与供给基地,为全国大豆压舱石。全国大豆看东北,东北大豆看黑龙江。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优势:一是面积全国最大。年种植面积6500万亩左右,2020年达到了7248.13万亩,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1.48亿亩)的49.0%。二是总产量全国最高。年总产量600-800万吨,商品量与供给量400-500万吨,2020年总产920.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960万吨)的47.0%。三是种植范围全国最广。从北纬43°26′到53°33′近10个纬度,从第一积温带(2700℃以上)至第六积温带(1900℃以下)均有大豆种植。四是优质绿色。蛋脂含量(蛋白质含量40%左右、脂肪含量20%左右 )配比合理,均为绿色产品,适宜食用和油用。 五是育种优势与能力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种植品种均为自育品种,生产占比100%,同时还能辐射供应吉林、内蒙、新疆等省(区),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统育成的合丰(合农、佳豆)号、黑河(黑科、金源)号、绥农号、黑农号、克山(丰收、克豆)号、抗线(农庆豆)号、齐农(嫩丰)号、牡丰(牡豆)号、龙豆号等系列品种应用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5-80%。六是育种队伍全国最大。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创新团队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统、农垦系统、大专院校系统、中科院系统及企业育种团队组成,育种人员200人左右,占全国育种团队人数30~40%。

虽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与国内其它产区比较优势明显,但与世界大豆主产国比还存着较大的差距,在育种领域,主要是种质资源与育种技术问题;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品种质量与品种配套技术问题;在种子供给领域,主要种子质量与基地问题;在市场领域,主要是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市场竞争和与高产作物比较效益问题。为此,黑龙江省要加强种业创新工作。

一、黑龙江省大豆种业创新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问题。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品种资源极为丰富,种质资源存量世界第一。到目前为止,中国农科院国家长期资源库保存大豆种质资源3.5万余份,其中栽培大豆资源26482份,野生大豆资源8518份;黑龙江省农科院国家中长期资源库保存大豆种质资源5000余份,其中栽培大豆资源3000余份,野生大豆资源2000余份。虽然我国保存大豆种质资源数量多,但由于我们对资源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特别是对资源的优异基因与性状挖掘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对资源的认识与了解不足,不掌握优良资源的相关信息,造成育种亲本选择依据与目的性不强,难以育成高质量品种,为育种“卡脖子”问题。二是育种技术与方法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大豆育种方法主要是常规育种,生物育种技术尚未在育种上广泛应用;同时由于大豆育种资金投入不足,所以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由于育种技术与研究手段落后,影响了品种选育的精准度与能力水平的提升。三是品种质量问题。“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虽然审定了大豆新品种296个,但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品质特色与产量也不够突出。与世界大豆主产国比,品种产量低、品质特色不足、抗逆性与综合性状亟待改良,特别是亩产量,第一、二积温带亩产水平接近美国,第三至六积温带比世界平均亩产低47.7公斤,比美国低74.2 公斤,为生产“卡脖子”问题。四是良种良法问题。大豆生产栽培模式亟待创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完善,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品种优势与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为生产“卡脖子”问题。 五是品种测试与评价问题。品种审定数量多,同质化问题严重;无优良品种测试基地,评价测试体系不建全;对优良品种认识不清,选择品种困难;生产种植品种多乱杂,主导品种少。六是品种示范与展示问题。示范与展示基地布局不科学,建设不规范不标准,影响品种示范与展示效果,起不到引领与推动作用。七是种子供给质量问题。繁育基地不稳定,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影响种子供给;由于种子生产轮作体系不规范,种子生产质量难以保证,优质种子供给能力有限,质量有待提升。八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问题2011年我国明确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企业创新工作有了一定发展,但我省大豆种业公司,存在“小而散”与“多而不强”的问题。由于企业研发起步晚,研究基础与条件差,创新队伍不健全,创新资源不足,经费投入有限,所以种业创新能力弱,企业关键技术与成果均依赖公益性创新体系,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严重制约了种业创新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种业创新发展措施

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种业创新各领域“卡脖子” 问题,重点开展以下攻关内容:

一是优选与创新优异种质资源,解决育种亲本问题。引入与创新种质资源,采用表型鉴定与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精准鉴定与系统评价,全面掌握资源生物信息,挖掘资源优良性状与基因,筛选一批有特异性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育种材料。二是改进育种技术与方法,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准度。依托国家大豆品种改良中心和国家大豆区域创新中心及省级大豆育种栽培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平台,以常规育种方法为基础,集成生物育种技术优势,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设计育种及基因编辑技术,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购置与育种相关的仪器设备,改善育种手段,提高育种精准度。三是选育高质量品种,提升品种水平。制定育种策略,明确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和方法,优选种质资源,配制杂交组合,建立育种选择群体,南繁北育,选育产量突出,品质有特色,综合性状好,具有推广应用潜力的重大品种。四是完善品种配套技术,发挥品种优势。针对种植区域生态与生产特点及品种特性,以品种为核心,集成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良种良法技术配套,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五是挖掘优势品种潜力,培育生产重大品种。在现有审定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新品种测试评价与中试示范,全面掌握与了解新品种特性,筛选与优化主导品种,挖掘优势品种潜力,加快成果转化,培育生产重大品种。六是发挥示范基地与科技园区功能与作用,加快成果转化。在黑龙江省Ⅰ~Ⅵ积温带,每个积温带建设2-3个品种示范基地,面积200-300亩,开展大豆品种测试评价与示范展示,筛选与推介重大品种。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园区,开展大豆高产攻关、高产创建、新成果与技术展示,营造品种转化应用环境与条件。七是提高种子质量,保障生产供给。在黑龙江省优势产区,依托服务区域内优势种业,建立原种生产基地,开展原种提纯工作,确保高质量种源;同时在全省不同积温带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依据种子生产程序与质量标准,繁育优质种子,保证生产供给。八是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彻底改变种业企业只重营销不重研发的痼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比例,把科技创新作为头等要务来抓,要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建立人才梯队,确立创新优势。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人才和技术优势,并建立合理的成果共享和激励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使企业种业真正成为种业研发和创新主体。

 

作者系市老科协常务理事,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D类高层次人才。从事大豆遗传育种、栽培及成果转化工作,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大豆科研与生产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佳木斯市第六、第八批市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