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富锦市老科协
一个奋斗者的闪光足迹
2025/4/21 9:38:08

——富锦杭州知青施航纪实

毕维有

一支笔直殷实的红烛,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别人。

他,一棵普通无奇的小草,以其质朴的绿色辉映着事业的蓝天。

就是富锦杭州知青施航。

爱在东北  情系农村

19479月,施航出生于杭州,19687杭州10中高中毕业。他中等身材,温淳儒雅,让人可亲可敬。

19693月,施航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随着百万杭州知青大军登上北上的列车,奔赴东北边陲黑龙江省富锦插队落户于大榆树公社邵店大队从那一天起,施航便把大榆树公社邵店村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真正的把自己入知大熔炉,踌躇满志的想在农村这个新天地有一个更大的作为,把自己锤炼成一块好钢,为改变第二故乡的面貌贡献青春力量。面对富锦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冬季寒冷漫长难耐,农活不会干的现实,有人畏惧了,有人退缩了施航这个同是来自俗称人间天堂的热血青年告诫自己勇于面对,迎接挑战。他理性的认识到,60年代,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农村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比较原始生产力低下,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长期束缚,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施航觉得这恰恰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青年来这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农村大有可为是广大知识青年施展才能和智慧的舞台插队落户邵店两个月后,施航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已习惯了这里的泥草房、土坯炕,吃惯了东北的大碴子、大饼子、大豆腐,请家人勿念......一次知青队友们发现施航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爱邵店我的第二故乡,我爱村南那几片不畏严寒、彼此向上的松林,我爱村北那条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松花江。富锦是个好地方,沃野千里,堪称粮仓这里物富粮丰,四季分明。他还写到这里的农民父老兄弟,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北大荒人的后代在他们身上既有前辈和他们父兄艰苦奋斗、勤劳淳朴、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基因,又有新时期开拓进取追求和创新新生活的时代特征。这不难看出施航这位杭州知青有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尚情怀,博得村民们的好评。

施航年多生产队劳动期间从春到冬他踩过、扶过小拉、铲地、割玉米、黄豆,跟社员到江通打过货草。经他积极建议,生产队成立了江通捕鱼副业队,半个月社员们都能吃到活蹦乱跳的江大白鱼......社员们夸施航是生产队长的好参谋。

施航利用雨休农闲时间学习毛泽东选集1~4写读书笔记三大本5万多字,多次被评县、乡学毛选积极分子。因他各方面表现突出,1973年春,他被邵店大队选送代课教师临行前大队特为他安排欢送餐,生产队派一马车把航送到庆胜学校

躬耕讲坛  爱岗敬业

从田野到讲坛,从农民到教师,事业平台和身份变了,但施航仍保持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作风。他经常提醒自己要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比作是一条富有生命的河流,只有不断的为他倾注心血和汗水,它才会永不干涸,他才拥有属于自己的欢乐和自豪

1974年秋,施航从庆胜分校调到大榆树公社中学任初三政治课教师。虽工作岗位变动了,但仍未脱离条件艰苦的农村大环境。70年代农村的教学条件简陋,教师的生活水平低下。可是几年生产队劳动不仅他学会了劳动技能,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为他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迈进校园那天起,他把自己牢牢的定格在三尺讲台上,坚持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方针为宗旨,忠实履行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无论教学课堂,还是课外辅导,或是教学研讨,他都积极参与。无论是田地劳动,还是学校建房砌墙,施航几乎一次不落

1980年,施航由教导干事提任教导主任他不辱使命,担当作为,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初三年级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升上上一级学校。他提出初三学生全员住宿开设早晚自习,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排班跟自习课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竞赛,奖励先进等措施,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就来源于奋斗和执念,一分汗水,一分收获”,1984全县中考大榆树中学初三升学率居全县14所农村中学第一名,受到县教委的表扬和公社政府的嘉奖,施航和他的初三老师们就像奥运冠军得主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无比喜悦和自豪

施航为人正直坦率,总是坚持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学校年终评优选,他总把先进让给别人。初三物理老师胡仁生家里生活困难。父亲去世,施航建议校长发动老师为其捐款,他带头捐款300感动的胡老师说我就是豁出生命也要把工作干好。初三学生刘靠母亲一人供他读书入冬了他还穿着单布鞋,施航老师第二天给他买来新棉胶鞋。刘金发奋学习那年,他上了一中。施航把个人的婚姻大事也淡泊处之他和校女教师杨宝珍相爱了,俩人没有山盟海誓,只互相了解和信任,没有彩礼只有一本结婚证书没有婚礼仪式只有一碗清茶几块喜糖。因为没有声张,所以不少老师好几天后才知道他俩已结婚结婚时,他俩都已年近30,他们就想把自己火红的青春献给教育事业

英雄总有用武之地。1984年秋季开学一纸调令,施航被调入全市最高学府——富锦一中任高中政治课教师。据一中老师说,施航的政治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他理论功底雄厚讲课胸有成竹,深入浅出,学生易理解,记得牢。

红烛燃尽  精神

奋斗施航工作和生活的主旋律。他常说,人生最艰难的莫过于过程,生活的美感来源于奋斗过程的本身。继续工作在富锦的杭州知青已为数不多了,许多好心人劝施航找找人往回办办......施航总说顺其自然吧。一次,一阵悦耳的电话铃声响在耳畔是绍兴教育局领导杨钟音从杭州打来电话告诉他和接收单位一切事宜均已办妥......妻子和儿子高兴不已,施航却宠辱不惊,因为一切顺其自然是他对待生活和工作一贯坚持的逻辑

1985年一个大雁南飞的时节,施航携爱妻和一双男儿登上南下的列车回到阔别15年的杭州老家。杭州城满街的樱花绽开笑脸美丽的西湖涌起欢乐的浪花,似乎在欢迎这位从祖国边陲归来的游子。望着窗外杭州城山山水水,回想起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如兄弟的富锦那些老同志,还有那一马平川的原野,巍峨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依恋之情让他眼眶湿润了。想到十几年北方工作虽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也算成绩不菲想到当初下乡富锦时只身一人,如今是妻儿四口回老家杭州可谓是凯旋而归了,兴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回到杭州施航被分配到绍兴源培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兼政治课教师。爱人杨宝珍被安排到绍兴市北海中学任数学教师。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施航秉承在北大荒铸就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依然以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作风干好本职工作,心中始终有这样一条理念支撑着他一个人要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比作一条富有生命的河流,只有不断的为倾注心血和汗水,她才永不干涸,才拥有属于自己的欢乐和骄傲。他注重党支部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政治进步,年发展新党员14,源培中学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施航与班子同志紧密团结,通力合作,紧握舵轮,瞄准线加足马力源培中学这艘巨轮始终航行在教育人培根铸魂的主航道上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的一天,施航因积劳成疾晕倒在办公桌旁老师们迅速把他送到医院,经化验诊断,医生说他患有黄疸性肝炎晚期,治愈希望十分渺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诊断,在场的老师们惊呆了,他的爱人更感到绝望无助的痛施航在恐慌中镇静下来,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勇气向死亡宣战。

住院还不到一周他就要出院。医生、校长、老师们劝他等病情好些再出院。他说我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让我为教育事业多尽点微薄之力吧

2001年的一天,噩耗传来,施航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支红烛燃尽了他最后一滴血,留下的是一张亮丽的名片。绍兴中学的老师们惋惜我们的书记,你咋走的这么早......源培中学陈校长一遍一遍对媒体记者说:施航同志离去是我们源培中学的重大损失啊一位老师说施航老师身上,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不久,绍兴日报头版头条发了以《他是被老师们架到医院去的为标题的新闻消息一时间,施航这位人民教师的名字传遍了绍兴大街小巷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却像彩虹一样悬挂在浩荡的西湖上空

 

写于海南东方市

2025318

 

作者系富锦市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老科协理事、原大榆树公社中学校长,与施航同志在一起工作10施航同志人品、工作能力水平、工作作风十分了解和敬佩。乘《富锦杭州知青史》一书编撰和即将面世之际,撰写此文,以表达对施航同志的缅怀和敬意。同时,对在个特殊时期来富锦,为富锦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千百个优秀杭州知青表达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