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2025/5/15 9:44:43

一、总体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种植区域,以玉米螟、粘虫、玉米大斑病及农田草害为防治重点,兼顾丝黑穗病、茎基腐病、线虫矮化病、灰斑病、玉米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及地下害虫,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强调适期播种、中耕铲蹚、合理施肥、科学控草,优先选用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抓住“大喇叭口”防治关键时期,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控病虫、防杂草、提单产、保生态,提升玉米综合产能。

二、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1.玉米丝黑穗病、茎基腐病等病害。优先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低洼地块及时挖沟排水,中耕散墒。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用含有戊唑醇或种菌唑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处理,戊唑醇用药量要达到有效成分8克/100千克种子;种菌唑用药量要达到有效成分10克/100千克种子以上。防治茎基腐病,可使用含有咯菌腈或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或二次包衣,也可使用生物药剂木霉菌种衣剂或颗粒剂包衣或随底肥同施。 正常包衣玉米种子使用多粘类芽孢杆菌拌种,用量为400毫升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玉米种子15千克~20千克,预防玉米苗期病害,同时起到促生根、抗低温的作用。5 亿/克枯草芽孢杆菌及胶冻样类芽孢杆菌 6千克/亩,以种肥的形式施入,底肥可相应减少6千克/亩,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作物微环境,抑制病原菌的滋生与繁殖,促进次生根系的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2.玉米大斑病等叶(鞘)部病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普通锈病、褐斑病、纹枯病、鞘腐病等病害防治,应优先考虑种植抗(耐)病品种,并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感病品种或前一年重发生地块,可在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出现病斑)田间发病达到防治指标或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喷洒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药剂,或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唑醚·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烯唑醇等化学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天~10天再喷1次。纹枯病防治可在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以减轻危害。

3.线虫矮化病。该病主要由长岭发垫刃线虫侵染引起,田间表现为多种症状,最典型症状为初期叶片沿叶脉方向产生黄色或白色失绿条纹;有的植株叶片皱缩扭曲,或叶鞘或叶片边缘有锯齿状缺刻;茎基部组织从内向外腐烂开裂,内部中空,呈“虫道”状;发病植株普遍矮化,不结实或果穗瘦小,少数发病较轻植株后期可恢复生长,但植株相对矮小,果穗发育不良。防治玉米线虫矮化病:一是使用含有丁硫克百威、三氟吡啶胺、氟吡菌酰胺等杀线剂成分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二是晴好天气加强铲蹚,增温散寒,消灭杂草,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减轻发病。三是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时追施氮肥,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及早追肥。同时,发病初期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如赤·吲乙·芸苔或芸苔素内酯等),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三、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1.地下害虫及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生物防治可用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化学防治可用含有噻虫嗪、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复配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处理。金针虫、蛴螬发生严重地块可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随种肥施用。防治地老虎,可使用杀虫灯或设置糖醋酒盆诱杀成虫;当田间点片为害时,可人工拨土捕捉,消灭幼虫;或割青草间隔5米堆成堆,在堆底喷洒3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诱杀。防治跳甲、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子等苗期害虫,可选用毒死蜱;防治斑须蝽可用啶虫脒或噻虫嗪。

2.玉米螟。上年秋季扒秆调查玉米螟百秆活虫数 30 头以上时,须进行防治。(1)性诱剂诱杀成虫。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选用持效期 2 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2)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赤眼蜂宜选用松毛虫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放蜂 3 次,在玉米螟成虫始盛期时(成虫羽化率达到 20%),后推 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 5 天第二次放蜂,间隔 10 天第三次放蜂。每亩 3 次总放蜂量为15000头,每亩每次放两个点,共5000头。可选择人工投放或农用无人机投放。人工投放,应在放蜂点上选一株生长健壮的玉米中上部叶片,沿主脉撕成两半,取无主脉的一半叶片,将蜂卡放在叶片背面,卵粒朝下,叶片向下轻轻卷成筒状,用线订牢即可。蜂卡拿到后要在当日上午放出,如遇大雨不能放蜂,可选择阴凉通风的仓库,蜂卡分散放置,或放于冰箱冷藏室中暂时储存。使用农用无人机投放,应配备专用投放器。(3)药剂喷雾防治玉米螟幼虫。一般

在玉米心叶末期, 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或飞机航化喷雾防治。防治药剂应优先选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印楝素、球孢白僵菌等,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对于玉米螟重发地块,或鲜食玉米、制种田等防控要求较高的玉米田,上述技术可同时使用,并应在雌穗期再施药1次~2次防治蛀穗幼虫。在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的同时,混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可兼防玉米大斑病,混用噻虫胺、噻虫嗪可兼防玉米蚜虫,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防病虫促增产。

3.玉米蚜虫。利用噻虫胺、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有效抑制前期田间蚜虫增殖。当田间蚜量达到 50 头/株以上,或植株(雄穗和顶部叶片)出现蚜虫聚集情况时,可使用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 CQMa421、印楝素等生物药剂或噻虫嗪、啶虫脒或氟啶虫酰胺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4.双斑长跗萤叶甲。种子处理预防可选用噻虫胺成分种衣剂包衣,实现防控前移。该虫重点为害叶片背面和雌穗周围,在害虫盛发期,可喷施甲维盐、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也可结合防治玉米螟时进行兼防。

5.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入侵我国境内的草地贪夜蛾,其生物型为“玉米型”,主要以为害玉米为主。目前我省尚未发现草地贪夜蛾,但存在侵入可能,为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全省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应及时启动性诱、灯诱等监测设备和监测手段,及时监测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动态。组织监测网点调查员全面开展调查,准确掌握重大病虫害发生区域、为害地块,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应以药剂防治为主,重点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 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或雌穗等部位。幼虫低龄低密度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印楝素、球孢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等杀虫剂,采取航化作业,亩喷液量应达到2升以上。

四、主要杂草防治技术

1.苗前封闭除草。玉米封闭除草,可选用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砜吡草唑混配异噁唑草酮、嗪草酮、莠去津、2,4-滴异辛酯、噻吩磺隆及其复配制剂,上述药剂一般在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喷雾处理,用药量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低用高剂量,反之用低剂量。砂壤土地块,不宜使用嗪草酮、2,4-滴异辛酯等药剂,以防淋溶药害。春季低温多雨、低洼易涝地块,使用含乙草胺、嗪草酮配方应注意施药时期和用量的选择,避免发生药害。玉米苗后早期(玉米2 叶期前)也可使用噻酮·异噁唑混配莠去津封杀结合施药防控杂草。

2.苗后茎叶除草。玉米田苗后除草一般在玉米 3 叶~5 叶期施药,选用药剂以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环磺酮、莠去津、辛酰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为主。田中杂草较少时可以使用选择烟嘧·莠去津混配硝磺草酮或者使用硝·烟·莠去津复配制剂;制种田、甜玉米、粘玉米等对除草剂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块可使用莠去津、苯唑草酮及其混配制剂,如使用硝磺草酮需做品种敏感性试验。大田可选用配方如下:(1)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田间杂草种类较少的地块,在玉米3叶~5叶期,禾本科杂草5叶期前茎叶喷雾,能取得较好的防除效果。(2)苯唑草酮或苯唑氟草酮+莠去津。田间主要以狗尾草、野黍为主地块,应尽可能在玉米3叶~5叶期,最迟不能超过8叶期用苯唑草酮或苯唑氟草酮+莠去津+植物油助剂茎叶喷雾处理。(3)环磺酮+莠去津。田间杂草较多,且稗草发生量较大或有芦苇发生的田块,在玉米 3叶~5叶期使用环磺酮+莠去津茎叶喷雾处理。苘麻发生较多的地块选用含辛酰溴苯腈配方。

近年来,由于土壤墒情较差及低温等原因,我省玉米苗后早期(出苗后~3叶期前)除草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玉米苗后早期除草可封闭未出土的杂草并防除已出土叶龄较小的杂草。这种除草方式具有土壤封闭、苗后早期茎叶处理以及遇水再激活防治后期出土杂草的封杀结合加长效的三重除草机制,控草时间长,且对玉米安全性高。常用的除草剂为乙草胺、莠去津、异噁唑草酮及噻酮·异噁唑。通常每公顷用900克/升乙草胺乳油 1.7千克+38%莠去津悬浮剂2千克+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450克,或每公顷使用 26%噻酮·异噁唑悬浮剂375毫升~400毫升。注意使用噻酮·异噁唑要适当加大用水量,机车作业公顷用水量 450公斤~600公斤,且施药时期不能超过玉米3叶期。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