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南县石头河子镇老科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在石头河子镇林河村的木耳种植大棚里,总能看到一群活跃的身影。他们是石头河子镇老科协的会员,他们主动当起“义务农技员”,把实验室里的种植技术变成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办法”,让小小的黑木耳撑开了村民的“致富伞”。
过去,不少农户种木耳全靠老经验,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温就发愁,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老科协的专家们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把复杂的种植理论掰开揉碎。他们结合东北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三干七湿”“干湿交替”的种植口诀,还精确到22-26℃的最佳温度控制范围。针对“倒春寒”,专家教大家用覆膜、盖草帘保温;碰上高温天,就支起遮阳网、早晚喷水降温。
技术好不好,关键看服务到不到位。老科协的专家们不仅“送课上门”,还当起了24小时在线的“技术管家”。种植季里,他们每天泡在大棚里,手把手教村民摆放菌棒、调整喷水量;定期组织“田间课堂”,根据天气变化更新管理窍门;开通技术热线,农户遇到菌丝发黄、温度骤变这些突发问题,随时能找到人帮忙。
老科协会员的眼光不止于眼前的产量。他们带着农户走绿色种植的路子,推广用生物制剂防虫,教大家把秸秆变废为宝做成菌棒基质,既节省成本又保护了环境。还牵头成立了种植互助小组,让“土专家”和“银发专家”一起交流经验,培养出一批懂技术的种植能手。现在,林河村的木耳单产提高了20%,优质木耳能卖到好价钱,不少村民靠着这小小的黑木耳,年收入增加了好几万元。
从育苗到采收,从控温到防病,石头河子镇老科协的专家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温暖民心。他们送来的不只是种植窍门,更是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金钥匙。如今,林河村的木耳大棚一片连着一片,黑亮饱满的木耳挂满菌棒,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亮眼的“致富密码”。
桦南县石头河子镇老科协 张涛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