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黑龙江省气象局预测,2025年3~10月全省气温总体略高,降水正常,生长季(5~9月)热量多于常年。夏季(6~8月)气温正常略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当前气象条件看,6月末全省进入了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接近或超过35℃,对水稻孕穗和拔节带来了一定影响。7月之后,水稻生长进入关键的中后期阶段,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对于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至关重要。为帮助大家做好管理工作,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体系现给出以下生产指导意见。
一、水分管理
(一)有效分蘖末期
应适时晒田,尤其是低洼田块和长势过于繁茂田块,当水稻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0%以上时,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应酌情晒田,晒田的标准为地表呈现鸡爪裂,控制过多的无效分蘖,释放土壤中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毒素,通气壮根,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根系早衰,预防后期倒伏。盐碱地水田,达到有效分蘖临界期后,也应控制无效分蘖,可采取灌10厘米左右的深水层抑制无效分蘖。
(二)孕穗期
本月初开始,不同叶片水稻品种陆续进入孕穗期,此阶段是水稻生理需水量最多且耐寒耐旱能力最弱的时期。预计夏季气温略高,田间务必保证5厘米左右的稳定水层,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需求。若预报连续3天出现低于18℃的低温天气,应立即将水层加深至15~20厘米(灌水水温≥18℃),防御障碍型冷害发生;低温过后,及时恢复至3~5厘米的浅水层,促进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孕穗期缺水会严重影响幼穗分化,显著增加空瘪粒数量,降低水稻产量与品质。
(三)抽穗开花期至灌浆结实期
抽穗开花期: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为水稻开花创造适宜的水分与湿度环境,确保花粉活力,提高授粉成功率。
灌浆结实期:采用间歇灌溉法,即灌一次浅水,待其自然渗干后,脚窝仍存有少量水时,再灌下一次浅水,维持“前水不见后水”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的光合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提升籽粒饱满度。后期切不可过早断水,保水性能较好的地块,可在水稻成熟前15天左右灌最后一次浅水;保水性欠佳的地块,则在成熟前7天左右灌浅水,防止水稻植株早衰,确保产量与品质。
二、施肥管理
(一)穗肥施用
7月追施穗肥是实现水稻增产的关键举措。目前受高温影响,有的品种提前拔节或孕穗与拔节同步进行,还有些品种出现减叶现象。施肥前,需全面诊断叶龄,结合“看田看苗看叶色”:若水稻叶片浓绿,表明肥力充足,可暂不追施穗肥;若叶片发黄瘦弱,则需及时补氮。一般情况下,每亩使用3-5公斤尿素搭配4~6公斤氯化钾。氯化钾能有效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对于前期晒过田的地块,此时增施钾肥,可使稻秆更为坚韧硬挺。建议在齐穗前22天左右(11叶品种9.1~9.5叶龄,12叶品种10.1~10.5叶龄)施肥,施肥前先灌浅水层,堵住田块缺口,将肥料均匀撒施后闷田4~5天,确保肥力充分融入泥土,被水稻根系有效吸收利用。
(二)粒肥施用
粒肥施用需谨慎,应依据水稻实际生长情况,避免水稻出现贪青晚熟以及增加穗颈瘟发生风险。对于叶色发黄的田块,抽穗后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能力减弱,严重影响灌浆速度,此时应适量施用粒肥,以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结实率与粒重。施肥量需根据水稻长势、叶色浓淡及稻瘟病发生状况精准判定,通常亩施尿素1~2公斤或硫酸铵3公斤。叶色落黄严重的田块可适当多施,轻度落黄的少施或不施。对酌情不施肥的田块,可采取喷施叶面肥的方式补肥。粒肥施用在齐穗后8天内施完,施肥时田间需保持浅水层,施肥后短期内不灌水,让肥料自然融入泥土,被水稻吸收。
三、病虫害防治
进入7月后降水较多,气温较高,但气象预报显示存在明显低温时段,对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等病害发生流行有利,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易发生中等为害。种植户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监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在孕穗中期、破口期前后、齐穗期等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节点结合作物营养需求,因地制宜,及时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2~3次,进行综合防治,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促,一喷多效”,确保及时有效控制病虫为害,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确保幼穗正常发育并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预防倒伏发生,达到防病治虫减灾保产目的,促进单产提升。
(一)病害防治
田间往往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应采取统一防治策略,一次施药兼顾多种病害。按施药时期,稻曲病防治施药在前,发病严重地块,必须准确把握水稻破口前7~10天,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期及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配合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进行第2次施药。稻瘟病发病初期应及时打药防治叶瘟,穗颈瘟必须提前预防,水稻破口期第1次用药、齐穗期后再用药1~2次,具体打药次数及用药量应根据当地水稻品种发病风险等级、天气和田间水肥管理等条件在药剂登记用量范围内综合确定。防治药剂应选择防效好且兼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等多种病害,不同施药时期应多种药剂轮换及复配使用,避免抗药性产生导致药效降低,一喷多防的同时做到防病增产。注重绿色防控,优选生物药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井冈·蜡芽菌等;化学药剂可选用肟菌·戊唑醇、甲硫·三环唑、醚菌·氟环唑、稻瘟·氟环唑、噻呋酰胺、噻呋·苯醚甲、四氟·嘧菌酯、苯甲·丙环唑、啶氧菌酯·丙环唑、烯肟·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井冈·三环唑、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发生穗颈瘟风险大的地块或天气条件有利发病,应与稻瘟灵或三环唑混配使用。
(二)虫害防治
后期虫害防治方面,应着重防治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二化螟及对稻米外观及品质影响较重的稻飞虱。二化螟依防治需求可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方法。物理防治主要采用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成虫;生物防治可采用释放稻螟赤眼蜂、或采用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效较好同时对环境友好;化学防治可选择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杀虫单、杀虫双、印谏素、甲维盐、甲氧虫酰肼等化学药剂对水喷雾。发生严重的田块第1遍施药后间隔5~7天再打一次药。施药后田间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72小时不排灌。防治稻飞虱,可采用生物药剂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白僵菌,或于枯鞘期幼虫转株为害前使用噻嗪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兑水喷雾,应注意不能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的杀虫剂以及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杀虫剂和复配制剂。
四、疏通渠道 防洪除涝
中后期降水可能偏多,尤其是阵性强降雨会造成水田不同程度的受淹,尤其是对低洼易涝稻区、内陆河流沿线稻区等威胁很大。因此应提前疏通排水沟渠,检修排灌设备,提早做好应对洪涝准备。对受淹田块,尽快排水露田1~2天,促进根系恢复生长活力,防止倒伏;对受淹较重、抽穗期叶片发黄早衰的田块,应酌情露田2~3天,恢复根系活力,防止早衰,同时,应酌情补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喷施含钾叶面肥1~2次,促进恢复生育和籽粒灌浆结实。
五、促早熟防早霜
据省气象部门预报,今年霜期可能偏晚,但也应高度重视,尤其是种植晚熟品种和长势差的田块,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其他促早熟剂,加快籽粒灌浆速度,增强水稻的抗低温能力,提升籽粒充实度,助力水稻安全成熟。后期一旦发生早霜,应迅速采取人工熏烟防霜等措施,减轻早霜对水稻的危害,同时适当延长水稻后熟生长时间,最大程度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时,各地应在防病虫害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同时,结合水稻长势和生育进程,在喷施杀菌剂、或杀虫剂的同时,酌情加入叶面肥料,实现水稻“一喷多防、一喷多促、一喷多效”,确保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夺取水稻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黑龙江省水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