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汤原县老科协
东北三江流域历史掌故之十一女真故乡—峰回路转的历史内涵
2017/9/4 10:52:54

女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初。《宋会要辑稿》载:“唐贞观中,靺鞨来朝,中国始闻女真之名,契丹谓之虑真。”契丹建国前把靺鞨改称女真。《北风扬沙录》“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或曰虑真。避契丹兴宗宗真名,又曰女直。”一般认为女真为契丹语,肃慎的转音,汉意东方人。

然而,最初在契丹人的眼里,东方的女真只是长白山以南以西的土著。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灭掉了渤海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建东丹(东契丹)国,改渤海国上京为天福城建都。述律后传位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倍逃奔后唐,辽在南京(辽阳)设立中台省管理渤海故地,一直存续到圣宗时期。辽国依靠军事手段,将三江流域东平府、定理府、安边府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群体迁至辽东一带,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受契丹统治,在鸭绿江流域异地建立了定安国,三江流域文明进步被粗暴打断。

从辽太宗到辽圣宗前期(9261004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契丹人把精力集中到与中原王朝的对抗之中,在白山黑水留下广阔空间。落后的野居女真进入三江流域城址废墟,但无法生存下去,开始新一轮向西迁徙,完颜部就是其中的一支。

为了谋求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金祖函普的子孙乌鲁、跋海以黄金为线索,翻越完达山来到桦川瓦里霍吞古城,与另一支迁徙的女真部落乌林达部相遇,结伴横渡松花江,在汤原梧桐河郎君古城落脚。之后乌林达部迁居阿凌达河口。而完颜部则进入绥滨蜿蜒河流域,又向西沿大丰河进入汤旺河中游台地。

在跋海之子绥可时期,完颜部顺汤旺河、松花江寻找即可农耕,又可渔猎,还可采金的地方。到辽圣宗登基时,完颜部最终来到海古水(阿什河支流)定居。完颜部学习契丹文化,开始种地植树盖房子,并不断向下游传播先进文明。绥可因生产生活习惯而选择了居地,但他并没有想到此处是契丹进入生女真区域的门户,更没有想到关键的地理位置成为他们后世子孙崛起建国的基础。

辽国为了便于统治,将加入辽籍的称为熟女真。没有迁出靺鞨故地的统称为生女真,按居住地划分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十余万户,散居山谷之间。这时的生女真还不包括未向辽国朝贡的三江流域的族群,但他们从完颜部那里学会了修盖地上房屋,在平地上居住,扩大了活动范围,学会了新的生存手段。较大的部落如拂涅部、虞娄、越喜、铁骊等按照渤海国时的府州形成小规模的部落军事联盟。这些联盟沿松花江两岸筑起城池,目前发现的平原古城基本在此时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