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霞
2018年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道德观念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村庄共同体”被打破,村庄逐渐成了陌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利益原则成了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平衡点。先前乡村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产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呈现某种紊乱无序状态。
2、人情关系异化。传统农村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使每个农民及其家庭形成特定的“人情圈”。改革开放后,利益因素的侵入已在不断地侵蚀着乡村社会人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和亲密感,一些农民们逐渐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情关系,导致了一些乡村社会村民间的信任危机,乡村人情关系由已经蜕变成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从而使得人情关系趋于世故,部分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最终让农村熟人社会实质上已处于“解体”的状态。
3、民俗传统消失。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其承载着村民的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其实质是农村成人的集体缺席,加深了农村的民俗危机,许多民俗仪式如各种生活仪式,喜宴仪式、婚礼仪式、丧礼仪式各类手工制作,脸谱、木版年画、剪纸、刺绣、草编、面花、纸扎乡间艺人技艺绝活、表演评论等逐渐消失,再也找不到传承的对象。民俗的流失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二、形成原因
1、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落后。不但农村本身无法吸引足够专业的人才来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开展有水平的文化活动,而且无法留下本有的人才,甚至连农村青年也无法留住,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弱化了农村文化建设群众基础的活力。农村的文化开展力量薄弱和受众群体不足从最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的文化建设。
2、农村的行政力量不够。村委会在应对发展经济、计生、调解纠纷日常工作的时候已经倾注大量精力,加上村委会人员本身较少,因此难有余力再对各种处于灰色地带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管理,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乡镇一级,乡镇一级管理力量往往也无暇顾及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
3、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经济发展之后,农民富裕起来,农闲时间增多,对精神活动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是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限制,再加上缺少引导和良好的氛围,农民普遍不会将注意力放在体育运动、看书看报、观看电影等有益活动上,而是更容易被赌博喝酒等不良风气吸引。
4、农民文化趣味深受城市影响。农民的文化兴趣点日益与城市居民趋同,这导致农村原有的一些文化活动形式,如地方戏曲,难以满足农民现有的文化胃口,这导致以往成功的文化活动形式在现在失效,而农村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模式。但这其实也是一种转机,由于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很多农村的文化消费其实已经转移到乡镇甚至附近的中小城镇,这会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压力大大降低。而且,我国以后的趋势是城乡一体化,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很多农民将逐渐进入城市居住,就算不进入城市居住,由于交通的便利,享受城市的服务也是可预期的。因此借助城市的文化设施设备以及文化建设成果,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将得到较大缓解。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基层党支部应发挥宣传指引作用,多向群众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包括农村书屋、乡村大舞台、科技展览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有思想、有威望、有致富途径的人才,让他们作为一个引领,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进步。
2、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以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4、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仍不容乐观,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给群众带来了很大负担。尤其在结婚这方面,动辄数十万元的彩礼,往往压得整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限制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带动周围群众跟随,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同时,要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立足乡村实际,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关键。农村的生活有农村的特点,春种、秋收的农事生活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熟人社会、亲情伦理的人文氛围涵养的是传统根脉。我们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习俗、动员各方的力量,才能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进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系汤原县老科协竹帘镇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