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病又称“白灰子病”,是蜜蜂重要病害之一。蜂群染上白垩病,春繁群势难以复壮;椴树蜜期达不到采集群势,严重影响产量;秋繁时染上白垩病严重影响越冬蜂繁殖,至使蜂群难于越冬。我国于1990年发生,1991年首次报导,现已将其列为进口蜜蜂的检疫项目,目前本病在全国西方蜂种范围内流行,危害严重。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蜜蜂球囊菌,属真菌子囊菌纲,不整子囊亚纲,球囊菌目,球囊菌科,球囊菌属。本菌形态上为异宗结合,具分隔的菌丝体。十菌丝形成受精突,一菌丝形成产囊体,里面包括产囊丝、受精丝、营养细胞和茎状其部。营养细胞对发育的产囊丝系统承担营养技能。当十、一菌丝相遇,受精丝与精子器融合,出生造囊丝含十、一两枚,质配后,形成具有子囊的产囊丝,子囊含孢子8枚,临近成熟时,子囊壁消失,多个孢子被共同的外膜包围,集合成紧密的孢子球。孢子呈椭圆形,大小为2.5微米×1.3微米。
蜜蜂球囊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的条件下可存活15年。
二、症状。患白垩病的幼虫在封盖后头两天或在前蛹期死亡。幼虫被侵染后,先肿胀、变软,后期则失水缩小成坚硬的块状物。当只有一个株系(十或一)感染幼虫时,死亡幼虫残体为白色粉笔样物,当2个株系共同在幼虫上生长时,死虫体表形成子实体,干尸呈深墨绿色至黑色。在蜂群中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更易受感染。
在重病群中,可能留下零散的封盖房,封盖房中有坚硬的僵尸,当摇动巢脾时能发出撞击声响。
三、病原菌的增殖。蜜蜂幼虫在3-4日令蚕食病原菌孢子,最易感染白垩病,孢子进入肠道后,萌发并开始生长。由于孢子萌发需厌气条件,菌丝生长则需好气条件,而3-4日令幼虫肠道的厌气时间短,因此适合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菌丝在肠道的末端生长,并在死虫体表形成子实体。
蜜蜂白垩病菌在稍冷的幼虫体上生长最好,子实体大约在30℃时形成。当幼虫封盖后,对幼虫进行短时间的降温(从正常的35℃降至30℃),大部分幼虫对病原菌敏感。
四、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蜂群内的传播主要通过孢子菌丝体也能直接侵染幼虫。
群间传播可通过换脾、饲喂被污染的饲料所引发,也可能是切叶蜂、独居蜂等传染给蜜蜂的,蜂箱内的虫尸和被污染的饲料,尤其是花粉是重要的传染源。
白垩病发病季节性较明显,一般为春季和初夏,此时气候多雨潮湿,温度不稳定,变化频繁,蜂群又处于繁殖期,子圈大,边脾或脾边缘受冷机会多,发病率高,蜂箱通气不良,或贮蜜的含水量超过22以上都能促进白垩病发展。
五、防控方法。本人在2009年蜂群感染白垩病,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收效甚微,白垩病非常顽固,白垩病孢子附着在蜂箱蜂脾其他蜂具上能存活十余年,在2009-2015年,6年间,每年程度不同发生白垩病,造成较大的损失。后来在蜂友的指导下,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在2016年以后再没发生白垩病。
1.降低蜂箱内的湿度,春繁时紧脾缩巢,蜂多于脾进行繁殖,在此期间要外保温、内通风。遇上春季湿度大,箱内潮气排不出去,可在蜂箱内放入核桃大小的生石灰块吸潮,5天换一次。
2.严禁把病群的巢脾调给其他蜂群,病群的带病的巢脾抽出化蜡不再使用。
3.花粉严格消毒再饲喂,蜂箱最好用喷灯喷烧后再用蜂洁液体喷雾干后使用。调整病群后,手和使用的蜂具消毒后再去调整其他群。
4.用中药川楝子1斤泡60°白酒10斤,在每次检查蜂群时(包括无病蜂群),每张巢脾进行喷雾,常年坚持。
    蜜蜂白垩病危害蜂群重,一旦染病难以治愈,要加强管理,预防为主,确保蜂群健康繁殖,获取蜂产品丰收。
          桦南县老科协孟家岗镇分会  林茂森
           202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