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同江市老科协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同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6/10/12 9:42:23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

 

    近年来,黑龙江省同江市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要求,依据《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同江市实际,按照创新发展思路,抢占战略先机,以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为载体,加快同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

    从大环境看,国家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了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总体要求。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关就在食品原料的生产关,也是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本环节。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已经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列为全省“十大产业”之首,出台了多项管理措施和扶持政策,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这也是同江市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契机。

    从小环境看,同江市地处边陲,处于第四、第五积温带,有效积温较低,每年都存在“种的晚、收的晚、两头忙”的不利境地。无论从传统农业还是发展现代农业来说,都处于劣势地位。在农业的种养加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市县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种的不精、养的不多、加工的不细”的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效益比较低下,特色不够明显。因此,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同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载体,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都以“绿色”为标准,所有农产品都达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促进全市农业工作实现质的转变。同时,也是全市农产品应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特别是对俄出口的蔬菜、大米等农产品,各项检测指标俄方要求非常严格,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可以有效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

    2.1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同江市地处偏远,开发较晚,耕地有机质含量高,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土净田洁,空气清新。城市规模小,生产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对整体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同江市地处高寒地带,漫长寒冷的冬季抑制了病虫害的繁衍传播,农药使用量较内地省份或市县要少很多,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被授予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称号,符合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标准。

    2.2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同江市境内有两江十三河及大量泡沼,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物产丰硕,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市属耕地225万亩,人少地多,人均耕地达到40亩,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森林、湿地、水面等自然资源星罗棋布。畜牧、水产养殖业基础较好、存量较多。松花江、黑龙江在这里交汇,充足的水、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多种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FS:PAGE]

    2.3具有突出的口岸优势

    同江市地处全省对俄沿边开放的扇形中间地带,夏季轮渡、冬季浮桥,可实现四季通关。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同江口岸的吞吐量将增加到3000万吨。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蔬菜供应大多数依赖进口,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后,所生产的蔬菜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可就近通关出口到俄罗斯,口岸优势明显。

    2.4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同江市绿色食品工作基础扎实,已经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县。目前,已经建设水稻、玉米、大豆等3个各50万亩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5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突破口,以有机食品为目标的发展态势。同江市于2012年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1处。现有丰顺农业、金泉集团、北绿米业、凯滋食品、江鱼源等玉米、水稻、大豆、鱼类等加工龙头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3.7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比较优势明显,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壮大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实现种养加全面积、全方位、全领域、全产业“绿色化”。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各有侧重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3.2规划目标

    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25万亩。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200个以上,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覆盖。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玉米90万亩、大豆30万亩、蔬菜7万亩、经济作物8万亩。扶持壮大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绿色食品加工总量达80万吨,总产值突破35亿元。

——水稻加工业。在中西部、东部的8个乡镇构建水稻生产带,整合水稻加工资源,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年处理30万吨以上水稻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全产业链项目,重点发展精制大米、米糠深加工、米糠精炼油和碎米深加工。重点扶持北绿米业、浩源米业、四丰米业等龙头企业。

——玉米加工业。在东南部、北部沿江的5个乡镇构建优质高淀粉玉米生产带,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6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玉米糁、玉米粉、玉米饮品、玉米胚芽油、休闲食品等健康食品系列和淀粉糖、变性淀粉、生物发酵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扶持丰顺农业、凯滋食品、金醛糠醛、黎明万头育肥牛、生物质发电供热等龙头企业,打造种养产加销玉米全产业链。

——大豆加工业。在东部、中北部的6个乡镇构建高产、高油和高蛋白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带,新建笨榨食用油生产线和大豆制品及深加工产品项目,重点发展食用油、休闲食品、功能性蛋白产品、维生素E及传统豆制品。

——肉类加工业。在乐业镇、向阳镇、同江镇构建生猪生产区和肉牛生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屠宰及综合利用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熟食、速食肉制品、肉灌制品、餐厨用肉制品和分割冷鲜肉等产品。

——水产品加工业。在沿江的三村镇、街津口乡、临江镇、八岔乡等乡镇重点发展本地特色鱼种网箱养殖和池塘健康精养,在工业园区建设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鱼类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即食鱼类产品和精加工产品。

[FS:PAGE]

——山特产品加工业。重点依托九芝源食用菌生产基地,打造街津口林场、鸭北林场、向阳镇、乐业镇等黑木耳生产基地,构建以黑木耳为主导的森林食用菌产业集群依托街津口林场建设坚果生产基地和森林养殖业生产基地。

    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立足优势产业,全面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绿色、安全”为标准,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狠抓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抓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带动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

    4.1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同江市成立由主要领导和发改局、工信局、农业局、财政局、商务局、科技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渔政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承担工作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运行机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承担绿色食品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各乡(镇)、村要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4.2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4.2.1建立市、乡、村、户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市、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4.2.2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村和农户

    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4.2.3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绿色食品生产农户档案,根据基地分布情况,绘制出生产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要写明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主要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严把农户生产档案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网络平台,对基地种植的品种、面积、分布、农户清单、地块编号、操作规程及有关制度进行微机化管理,重点基地要设置监控摄像头,随时可以实施网络监控,可以调取任何地块的具体情况,实现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管。

    4.2.4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对产品的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均建立详细的档案,建立网上数据库,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网上查询。力争5年内使全部食品实行“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

    4.2.5在基地显要位置设置标识牌

    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3建立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农业执法单位要会同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的市场准入制。大力推广生物肥、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绿色食品专用肥。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服务,开展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力量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上禁止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应用过程。

[FS:PAGE]

    4.4建立完善的科技培训支撑体系

    依托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配备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员,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和技术培训。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编制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模式图,发到农户,用于指导生产,保证每家农户至少有一名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人员。

    4.5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配齐绿色食品专业人员和队伍,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录入等工作。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全程监督检查。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作用,配齐配强检测技术人员,逐步完善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有害元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多个质量安全指标的能力,确保我市绿色食品安全。开展诚信企业评价认证、企业质量承诺工作,将生产基地、食品企业全部纳入诚信档案信息管理,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实现共享。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情况,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

    4.6扶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抓好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与做强龙头、搞好加工、叫响品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相结合,采取“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型产业化发展新模式。通过龙头带动、基地牵动、合作社拉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订单”生产,开创绿色食品生产的新局面。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需要相结合,建立互惠互补双赢机制。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管理规定,组织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推进产品与市场的接轨,支持食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认证费用由政府给予全额补助,对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绿色食品品牌推介、参展推销、市场推广活动,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按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需要,绿色食品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专用品种、统一物料投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订购、统一加工销售,使基地成为龙头企业标准化的绿色食品原料第一车间;坚持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相结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基地建设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针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现实矛盾,引导新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都要围绕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运作,引导农民建基地、闯市场。注重做好品牌建设,规范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通过产品推介、展示展销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市场营销,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7切实增加投入,全面提升发展标准

    4.7.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地生产设施和环境条件。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农业设备和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集约化生产、管理水平。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基地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制度。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支持重点企业、优势品牌快速发展。

[FS:PAGE]

    4.7.2加大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力度

    制定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加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搞好技术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提升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

    4.7.3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引进人才,充实力量,明确职能,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落实专业队伍负责全市绿色食品基地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监督体系和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提高绿色食品在整个农产品中的比重。加大对基地作物禁用农药的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力争堵住源头,为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体系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7.4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图文并茂、音画合一的宣传形式,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原则、基本条件、建设要求、申报程序、考核验收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全面及时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突出政府行为,强化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确保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