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的看法
中医中没有糖尿病这个名词。不过2000多年前的中医古书中有一种消渴病,指的是口渴饮水多小便也多,很像今天的糖尿病。而且古书上早就记载有病人小便甜如蜜,小便在地上能吸引蚁群,滴在鞋上形成白色斑点等,也很像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和发病机理
今天把糖尿病分为4型。
1型指的是因为自身免疫等因素而破坏了胰岛。多和遗传有关,多见于儿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2型即是老年人占绝大多数的糖尿病。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人在一开始有2种病理改变。一是胰岛有损害,分泌胰岛素有问题。二是体内尤其是肝及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减退,也就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称作胰岛素抵抗。一般病人此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在开始阶段因为胰岛素抵抗而使尚有能力的胰岛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加,此时血糖仍正常。一直到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仍不足以使血糖维持正常,即产生糖尿病。以后随着病程进展,到最后胰岛分泌胰岛素越来越少。所以即使是2型糖尿病到最后也不得不要用胰岛素治疗。
因为这种病理生理过程是逐渐进行的,所以2型糖尿病在年龄越大时发病机会越多。
第3类叫特异性糖尿病,指的是病因已经明确的一类,如因细胞结构上某种异常,因药物或某种疾病所引起的等。
第4型是妊娠糖尿病,专指妊娠时发生的一种。
这里附带要说明,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的名称已不用,改称为1型和2型。因为以治疗的方法来分型并不合适。而且过去用罗马字Ⅰ和Ⅱ型,现在已改用阿拉伯字的1型和2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今天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有无消渴症状,也不能凭尿中有没有糖,而主要靠测血糖。空腹血浆血糖大于或等于7毫摩/升,或者任何时间(包括服糖后)血浆血糖等于或大于11.1毫摩/升,如果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仅仅是体检发现血糖高,则过几天再测一次。如果仍高,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不到上面所说的标准,但又比正常值高,那怎么办?
这种情况有两类。一是空腹血浆血糖不到7毫摩/升,但高于正常6毫摩/升,称为空腹血糖异常(IFG)。二是餐后或作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不到11.1毫摩/升,但仍高于正常7.8毫摩/升,称为糖耐量低减(IGT)。这两种情况实际上属于同一范畴。
过去把IGT也作为糖尿病的一种类型,或称为糖尿病前期。今天则不戴这糖尿病的帽子。不过这并不是说IGT不重要。大约在5年中有1/3IGT病人可进展为糖尿病,1/3仍维持为IGT,还有1/3则可能恢复正常。我们要争取IGT不进展为糖尿病而恢复正常,就可以预防糖尿病。此外,IGT本身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机会比正常人高,所以仍是要处理好,不能置之不理。
★测血糖的方法
①,到医院抽静脉血检查。待送到实验室后要把血中红细胞分离掉,取血浆或血清去测定。
②,袖珍血糖仪,只要一滴血,很快即得出结果。目前病人在家自测血糖推荐用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用的是全血,全血中红细胞所含的葡萄糖较少,所以测出的血糖值比血浆血糖要低,大约低12。不过作为病人自己观察病情改变或药物疗效,只要看此数字的高低即可。如果仪器质量可靠,操作又准确,其血糖值是可信的。
③,空腹血和餐后2小时血的血糖值当然也不同,目前认为测餐后2小时值比测空腹血糖值的意义要大。
④,自己能测尿糖,比什么都不测要好。但是我们也要了解测尿糖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血糖要高出肾病阈才能漏出到尿中,而一般人的肾糖阈是10毫摩/升,老年人可能更高。所以当尿糖阳性时血糖已经很高。血糖在10毫摩/升以下时尿糖都是阴性,所以严格控制血糖时控制得好不好,在尿糖上反映不出来。如果病人发生低血糖,则在尿糖测定中更反映不出来,因为都是尿糖阴性。
其次尿液往往是几小时积存起来的,尿糖阳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血糖升高。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排尿不尽,尿糖阳性反映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血糖升高。血糖测定则可明确在测定当时究竟血糖是多少。
所以有条件时我们推荐测血糖。如果因为经济等原因没有条件时,测尿糖也是一种自我监测的方法。
⑤,血糖稍高,例如15毫摩/升,虽然比诊断标准高出了一倍,却可以毫无症状。但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却十分严重,甚至可以致命。例如慢性并发症可引起失明、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足截肢等。待到发生这些并发症,往往为时已晚,悔之莫及了。所以我们决不可以因为没有症状就不加处理,或不去医院诊治。我们要从长远打算,要早诊断、早治疗。这样可以保持生活质量及寿命基本上与正常人相同。
★糖尿病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
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往往由于血糖急剧升高所引起。例如原来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其实血糖已经很高。此时再吃了一只西瓜或喝了一瓶糖水桃子,就可能使血糖急升而昏迷。
急性并发症主要有3种: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这些并发症的死亡率都比较高,要急诊抢救,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因用药(例如胰岛素等)过量,引起的低血糖,也可致命,也应急诊抢救,不过应该用葡萄糖等注射。
㈡、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从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微血管病及大血管病两大类。
微血管病为糖尿病所特有,主要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也可以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是因为长期高血糖通过各种机制使蛋白质变性而造成。
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硬化。此种病变不仅与血糖升高有关,还与高血压及高血脂有关。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及下肢血管狭窄等。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逐渐产生的,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有关。到后期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强调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要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防治
㈠、糖尿病怎样预防呢?
预防有几个层次。
第一是在尚无糖尿病时,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几个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是可用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也可以用药物预防。
第二是在已经有糖尿病时,预防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主要是严格控制血糖,还要控制血压及血脂。这样可以防止大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才是有了并发症以后如何减轻或治疗。这也是控制血糖及加上一些针对病变的处理。
㈡、糖尿病治疗措施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曾将治疗措施分为5个方面: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药物治疗、病人教育及血糖监测。
至于病人教育也作为一项治疗措施,是因为糖尿病是个慢性病,往往是终身病。一定要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主动配合治疗,而不是被动的仅仅执行医嘱的问题。尤其是生活方式改善,必须要病人了解其意义而自动去做。
关于血糖监测也作为一项措施,是因为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并发症,而要严格控制血糖,不能仅仅靠在医院偶然测几次,而是要求病人自己学会如何监测血糖,才能把血糖控制得严格。
★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
目前认为饮食控制主要有两方面。
㈠是减少热卡能量的摄入(所谓热卡指的是饮食在体内所产生的能量)
如果饮食中能量供应不足,人就会感到饥饿、乏力、疲倦、消瘦等。
如果饮食中能量供应太多,而消耗的又太少,造成过剩。有一部分即以脂肪的形成而储存起来,也有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
而内脏中脂肪过多会分泌一些物质,造成上述的胰岛素抵抗,或损害了胰岛的功能。这样就产生了2型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人多为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
因此在治疗上:
一方面是增加热卡能量的消耗,即下面要讲的运动,
另一方面即减少饮食中热卡的摄入。
关于如何减少热卡摄入,有些书上有各种计算办法,不过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显得太复杂。但最基本的我们要了解:
每克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现称糖类)可产生4千卡热量,糖类约占总热卡量的60左右,蛋白质所占热卡为15-左右。
每克脂肪可产生9千卡热量。脂肪所占热卡在30以下。
我们一般人实在很难精确计算食物热卡量。但笼统的说,减少热卡量,至少是不要吃得太饱,吃到七、八分饱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