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加入WTO后,进口大豆“长驱直入”,抢占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来自黑龙江省依兰县大豆协会的会长曾用调侃的语气说:“大豆种植面积年年下降,我这个大豆协会的会长快名存实亡了。”
    而近日,农业部刚刚印发的文件——《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能否让粮农们看到国产大豆复苏的希望?未来的大豆产量究竟如何增加?提高亩产的同时又如何保障大豆的品质呢?
    我国大豆总产量创22年新低
    2016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国际豆类年。随着人们对植物油摄入的增加和养殖行业对饲料需求的提高,我国大豆需求量迅速攀升。据海关最新统计,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8169万吨,比去年增加了1029万吨。中国已成功跻身大豆进口第一大国。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国人骄傲的事,从大食物安全观来看,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已对我国食用蛋白安全形成一定挑战。”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专家陈海涛说。
    他解释道,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基本用于榨油和饲用豆粕。而我国大豆的优势是蛋白含量高、天然基因、适宜食用。与其他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相比,大豆的热量低,但蛋白质含量最高。据统计,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40克左右,是牛肉的2倍,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的美誉。而在已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的今天,老百姓会追求更高的营养价值,此时,大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然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却进一步萎缩,大豆总产量降至1100万吨左右,创近22年新低。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2009年以来,玉米、水稻栽培面积连续逐年扩大,致使大豆面积被挤压减少三分之一以上,造成主要作物结构性连作障碍,导致农田越来越贫瘠,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加剧,水资源匮乏凸显,进而形成了加大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恶性循环。这不仅危及着人畜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生态环境。”陈海涛介绍。
    “实际上,大豆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为在大豆的根上有根瘤菌共生,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据测定,一亩大豆的根瘤菌一季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约1.5斤,相当于7斤—8斤的硫酸铵,减少氮肥施用,减轻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尤其是把大豆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不但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用地和养地的经济效果,而且能促进持续增产稳产。”陈海涛说。
    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豆要先行
    “《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现实需求。” 陈海涛说。
    他指出,近年来,由于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玉米库存积压过大,大豆供给严重不足。若不及时适度减少玉米生产面积,恢复大豆生产,不仅会造成玉米生产资源浪费,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大豆依赖进口的现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为“拯救中国大豆”,从去年开始,农业部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豆生产。 2015年11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力争2020年前,“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
    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划定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4月1日,国家公布了2016年的大豆目标价格——4800元/吨,与去年持平;但至今,国家仍未公布玉米的目标价格。
    今年3月两会期间,农业部长韩长赋也曾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重点要做3件事,其中两项是关于国产大豆:一是调减玉米产量,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二是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目标价格试点,开展品种攻关,提高生产效益。
    而《意见》出台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称,大豆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作物。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改种大豆等作物,既能化解玉米过剩库存,又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
    “但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表示。
    打好国产大豆反击战育种是关键
    俗话说,“百里豆千里麦。” 而《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其中,东北地区扩大大豆面积3000万亩,黄淮海地区扩大大豆面积1000万亩。这一目标,在当前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实现呢?
    在国家大豆黄淮海区试主持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看来,品种、环境、栽培是决定大豆单产高低的3个关键因素。“其中,品种是根本。”吴存祥说,“好的品种对大豆高产的贡献率能达到40,因此,培育高产品种是摆在眼前的迫切需求。”
    我国不仅是大豆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而且近年来,我国大豆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共选育出2062个通过审定的大豆品种,覆盖了全国所有大豆产区。
    “目前品种的单产还是可以的,参加区试品系的单产就能达到每亩180公斤—200公斤。”吴存祥告诉记者,也就是说,我国大豆育种水平在传统道路上是有力量的,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作科所选育的‘中黄35’就是一个典型高产品种,在新疆地区采用滴管结合水肥同步技术,已经连续4年创造了亩产超400公斤的纪录,其中2012年创小面积亩产421.37公斤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
    “目前,黑龙江农垦大面积亩产达170公斤。只要选好品种、集成技术,提高单产是有可能的,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力争到2020年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同时,从今年开始,在东北和黄淮海优势产区,创建一批万亩规模、亩产超200公斤的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为示范带动更大面积高产高效探索路子、 积累经验。”
    大豆生产稳定发展还需多措并举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在大豆种植上不仅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而且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而国内的情况是大豆机械化生产从无到有已基本上实现了耕种收的机械化,但是大豆生产各环节的装备技术水平还亟待提高。
    陈海涛称,根据我国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发展全程机械化,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开发,积极推进示范推广,切实提高大豆种植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无疑是大豆产业突围的一个重要选择。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8年来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实践,已给出了很好的实证。”陈海涛介绍,“基于我国黄淮海麦豆主产区自然禀赋研发的麦茬地免耕覆秸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及其配套系列机具,实现了在收后小麦原茬地上,机具一次进地高质量完成大豆、玉米、花生等作物免耕播种施肥植保和秸秆地表覆盖等6项作业工艺环节,实现了大豆生产的增产提质、节本增效、绿色环保,平均亩产190公斤,部分地区亩产高达336公斤。”
    除了借力“全程机械化”以外,陈海涛说,发展国产大豆生产,除强化政策扶持外还需稳定国内大豆价格。一方面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合理确定目标价格,稳定农民收益预期,引导农民多种大豆。另一方面健全大豆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同时强化对进口大豆的监管,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标准。
    另外,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称,将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建立东北优质大豆保护区,保护种质资源、生产能力和生产主体,并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探索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轮作制度。
    “当然,复苏国产大豆还离不开科学引导健康消费,营造促进大豆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满山遍野种豆子的场景,会昨日重现!”陈海涛说。
上一篇:紫 苏 栽 培 技 术
下一篇:一场网络安全的全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