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房颤——21世纪不得不面对的“流行病”
2018/10/16 10:47:34

房颤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可以说,房颤是21世纪不得不面对的“流行病”。

“为了提升公众对房颤、以及房颤导致卒中的认知,号召高风险人群参加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抗凝、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由APHRS(亚太心律协会)发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中国房颤知晓月”宣传活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率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透露,本次活动的口号是“关注心房颤,预防脑卒中”。


我国房颤发病“险”“多”“低”“重”

“有些房颤患者会感到心跳加速、心跳紊乱、疲劳、头晕眼花、胸部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也有很多人没有任何症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介绍说,部分老年人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也有近似症状,忽视对房颤的筛查诊断;有些老年人出现了不适不愿意去医院,觉得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房颤虽然发病在心,但伤害在脑。房颤可能引起心脏结构性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房颤导致心房不能正常泵血,造成血液湍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进入脑会造成卒中。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黄从新教授说:“我国房颤发病特征显著,主要为四个方面:险、多、低、重,给我们的疾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险: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

多: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

低:我国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低,仅为28.7;

重:房颤给社会、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超过300 亿人民币/年。

另外,中国房颤中心数据库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大多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同时发生。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3有房颤。


房颤发病在心伤害在脑

房颤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还可以引起脑卒中及导致其他部位的体循环栓塞。除此之外,房颤还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对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下降。

黄从新教授说:“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卒中。房颤的时候,心房的有效收缩功能丧失了,血液形成湍流,很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栓子可能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其他部分,如果造成脑梗塞或体循环栓塞,后果不堪设想。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由房颤导致的卒中一年致残率超过50,一年死亡率超过1/3,一年内卒中复发的患者超过30。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人民币,其中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治疗成本每年达到49 亿人民币。”


200家医院参与知识普及

我国房颤管理与卒中预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众认知率非常低,来自上海地区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94的受访人群存在不知晓,未用药或拒绝用药的问题。

“我国公众对房颤的知晓率和筛查率都远远低于全球发达国家水平,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德嘉教授介绍,2009年美国心律学会发起“房颤知晓月”,2016年亚太心律学会参与该活动。

黄德嘉表示,今年我们与亚太心律学会一起设立“中国房颤知晓月”,开展多项针对房颤的公共教育活动,预计以房颤中心为依托,在30天、200家医院,开展1000场房颤知识普及工作;同时学会还将发布针对公众的疾病教育素材,包括:信息化图示,科普动画等,给予老百姓浅显易懂的疾病认识与行动指导,也为社交媒体提供适合使用的各种形式,这些素材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官方指导设计制作,开放授权。


延伸阅读

血栓还分红和白

房颤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处于颤动状态,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容易凝结形成红色血凝块,俗称“红血栓”。

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梗死是房颤患者的头[FS:PAGE]等大事。但多数患者都知道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却并不了解血栓有红白之分,对于不同性质的血栓,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白血栓”肉眼观察下的颜色为黄白色,体积比较小,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这种血栓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而“红血栓”肉眼观察为红色,体积比较大,主要是由红细胞聚集而成,房颤时形成的血栓就是“红血栓”。

无论哪种血栓,只要堵塞了脑血管,都会导致脑梗死,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白血栓”,“红血栓”由于体积比较大,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且房颤导致的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更高。因此,专家强调指出,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应该使用抗凝药,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白血栓,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如果用错抗凝药和抗板药,将起不到预防血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