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县老科协 刘艳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陶渊明厌倦了封建官场生活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感想,其中的恬淡、闲适的格调跃然纸上。陶公退隐后写了很多体会诗,用一个个悠闲、舒心的生活画面,表达回归田园的淡然心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但我们却知道,陶公的平静是他自己用诗句创造的,是理想化的。想那封建社会里,百姓衣不敝履,食不果腹,哪有心情去想闲适?也就是说,闲适是有条件的,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会有追求闲适的心境,有了心境,才会有真正闲适的生活。
    陶公描述的闲适令我向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每天重复着昨天的工作,连续性的工作很紧张,起早贪晚,于是就很羡慕陶公。我曾写过一篇小散文,里面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一片静静地水面上漂着一叶小舟,我仰面躺在小舟上读着我喜欢的书,小舟的周围鱼儿悄悄地游来游去,头上是蓝天白云,沁人心脾的是野草野花的清香……我知道,我的闲适永远不会像陶公的闲适那样流传千古,但我却知道,陶公的闲适是虚幻的世外桃源,而我的闲适是可以实现的生活理想。   
经过了几十年的紧张工作,我退休了,有着一份儿不菲的收入,有着比较好的居住条件。每天在家里信马由缰,除了打理一些家务,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读读书,去老年大学上课,去合唱团唱歌,到公园去跳广场舞,约上几个朋友外出旅游,时而带带孙子——这种闲适比起陶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比我自己描绘的闲适画面更有内容,更充实!   
而今,党的十九大的光辉映红了祖国河山,我们更有资格、有资本、有心情、有环境去享用闲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采菊”,时时见“南山”。用我的一个小同学对此文评论的话说:生平逢盛世,人人赛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