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桦南县农民科技带头人徐向海
 
徐向海,桦南县石头河子镇农民,庆丰村南稻地屯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创始人。多年来,他靠自己的艰苦打拼,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桦南县南稻地食用菌合作社”。目前,已经形成年产食用菌200万袋的生产能力,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乡村食用菌生产企业。
在创业之初,徐向海就从改变食用菌原始生产模式入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向规范化、工厂化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首先向菌种生产科学化发起了冲击。在食用菌行业中,小规模生产出现问题最多、最难解决的就是菌种品质问题,如纯度不够、活性不好等;传统的菌种生产工艺是从一代到二代,用逐步扩繁的方式,环节多、时间长,一但在生产与保存中出现问题,食用菌的生物学效率和产品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 取代这一传统工艺的途径,就是生产液体菌。液体菌种是一种采用液体发酵方式生产的菌种,具有产量大、周期短、成本低、活性好、接种方便等优点,但该工艺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对操作工艺和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一般小型生产企业无法提供理想的生产条件。
2004年,徐向海引进了第一批发酵设备,但一直无法应用于商业生产。2016年,由于有了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生产条件改善向好的大环境。徐向海又果断注入资金20多万元,引进了全套发酵及检验设备;在众多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经历了诸多波折,终于成功生产及应用了液体菌种,使该企业具备了与正规大企业菌种生产相同的技术条件。2017年,在最难生产菌包的高温季节,徐向海还成功生产了10栋大棚的食用菌,未出现一例生产事故,成为桦南及周边地区第一个成功应用液体菌种的小型食用菌生产企业。
至此,徐向海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他又在香菇生产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他是第一个引进并应用香菇菌生产工艺的人,第一个金针菇生产者,第一个用液体菌种生产虫草的人。大量的尝试虽然耗费了许多资金和精力,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的食用菌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在徐向海的不懈努力下,小企业做出了大文章。成为该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创新型产业。2017年,县政府在石头河子镇庆丰村建设了挂袋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30栋标准挂袋木耳大棚。徐向海也把生产的重点及时调整到黑木耳上来,他生产的黑木耳菌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应用。
徐向海,以科研攻关为突破口,改变了农村传统菌种的生产模式,成为农村食用菌生产合作社的典型代表,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为桦南的产业扶贫做出了贡献。
     
桦南县老科协 扈明刚  张树文
2018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