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老科协会员 谢广富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五十余年从事群文工作,始终遵循着一条工作主旨——无条件地根植于民众中,植根于接地气,这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世界观形成地过程。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适合老百姓的需要。他们才能接受,并予以承认。
本人从“文革”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直到全方位投身于半专业的市(县)文艺团体、艺术馆、馆带队,从事群众文化辅导、下乡演出、文艺教育一直到退休。退休后也一直在从事业余文艺辅导、演出。服务于社区百姓,虽然是义务性,但自己有追求。总之,我的整个多半生是在接地气的过程中度过,从中改造世界观,坚定文艺服务方向,热爱党,热爱人民。以此报答百姓,从中获得健康、幸福。
(一)音乐创作,植根于接地气
《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汪云才老师是我在音乐创作上的崇拜者,也是我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群众接地气的榜样。我受到汪云才老师的教诲与影响非常深。
1980年汪云才老师下基层体验生活,从哈尔滨直下赫哲族打鱼网点,以身传教同江文化馆(后改为艺术馆)全体人员,尤其对愿意搞音乐创作的我,更是谆谆教诲,对我影响极大。他下乡、下基层体验生活就是接地气。创作出许多赫哲族人民喜闻乐见优美动听的歌曲、音乐。舞曲,深受百姓爱戴。
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这也是直接在接地气。作为置身于少数民资地区的文艺工作者,我有义务同时也愿意下基层体验、了解、学习、接受各方面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探讨,为我的文艺创作打下有力的创作基础。使我更加热爱文艺事业,热爱一线的百姓,从中找出人生的价值,那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生产第一线的劳动人们,尊重他们的辛苦。
实践体验中我吸取了创作营养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1983年我创作的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被歌唱家郭颂老师看中,他老人家往返同江多次,与我共同把此歌推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他亲自演唱。《山水醉了咱赫哲人》受到赫哲族劳动人民的好评,也成为一首代表性歌曲。
此后我相继创作了《豪爽的赫哲人》《渔夫之歌》《我的家在北方》《龙娃之歌》《赫哲花》等作品。歌中唱出了赫哲人的生活、生产,唱出他们的向往及对党、对祖国、对新生活充满无限的热爱。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同时更重要一点,是对我的创作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只有把自己融化在接地气中,才能吸取更多的营养,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老百姓的现实、老百姓的向往、老百姓的追求。我创作了一系列歌曲,从质朴中见真情,从浅显中寓哲理,形成创作与欣赏的相互对映,形成创作与欣赏的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接地气所带来的作用。我先后在1992年和2008年被省音协、国家音协吸收为音乐家协会会员,成为县级群众艺术馆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音协会员。
(二)群文工作,得益于接地气
把握好文艺方向,置身于群众文化工作之中。方能体验出百姓是山、百姓是海。才能嗅出泥土芬芳,才能显见群众文化艺术的威力。在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我所做的工作得益于接地气,取得的成绩也得益于接地气,大文化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正能量。
我曾投身于下基层,下乡巡回演出了几百场;
我曾到社会各基层单位、各乡村细致辅导、办班无数次;
我曾在做群文工作期间,先后创作的《同江,我可爱的家乡》《祖国的窗口通江港》《人民期盼党风美》《赫哲酒歌》……多首声乐、舞曲、器乐曲。
我曾在抗洪抢险期间创作了《大同博爱,千古传唱》,这首歌鼓舞了抗洪军民的士气,唱遍了城乡的各个角落,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三)服务社区,坚守于接地气
退休后,我不改初心,坚持从事文化义务教育,组织参与社区艺术团,把退休年迈的热爱音乐的同龄老者一块组织起来,一是让大家生活有乐趣,在休闲与娱乐中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二也是为百姓送去一壶壶带有泥土芳香的老酒,给青年们带去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现在我活跃于社区工委艺术团中,虽然是纯义务性,但总有一股非凡的向往。这种力量来自于几十年的接地气,他给予了我支撑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我们每场演出,让老百姓喜欢和认可,台上台下的互动,让我们与百姓共同进入艺术殿堂。这也是台上台下作用与同感作用的有机结合,大家共同向往祖国的进步,有效激发了群众建设祖国,早日实现小康,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客观的能动性。在此期间,我创作了《百家宴》、《邻里一家亲》等多首社区老百姓喜爱并传唱的歌曲。
百姓养育了我,我离不开百姓。现在的我虽然年已古稀,但仍保持着多年来在群文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那股向上的劲头,并时时激励、鼓舞着我。这就是接地气所带来的正能量。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将群文事业与自身的向往结合在一起,多为社会、为社区百姓、为艺术的接地气多做工作,继续寻求文化艺术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乐趣与力量。
(作者系同江市文化局原常务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