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会景生心 体物得神 含情能达
2018/8/29 9:11:05

——《黄山行记》赏析

 

本诗及评论属作者张家繁原创(微信绿水青山)

 

《黄山行记》:“ 脚踏群峰驾雾寻,胸怀云海冠山魂。心藏松韵千秋赋,手抱飞泉万代琴。砚墨五州传国宝,屯毛四海颂茶馨。吟哦胜景观不尽,多少痴情醉古今。” 

     这首七律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张家繁诗词创作中的一首反映旅游文化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视觉,摄取典型的聚焦,把黄山作为旅游文化的一个缩影,运用会景生心、体物得神、含情能达的艺术手法,给中外游人准备了一根拐杖”,为饱揽胜境提供了组织境头。特别是对于暂无机会来黄山,只能神游的人们,诗中的导游作用就更有其魅力和诱惑了。   
    古往今来,旅游一直是诗词创作的重大题材,在《黄山行记》这首诗的创作中,作者以游踪为线索,把游者、读者引到了美妙的胜境。首联,颔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黄山怪石、云海、奇松、温泉,给黄山染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也为游客增添了想象的翅膀,让游者、读者能将各景物的自然美与诗情的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审美愉悦。作者注重诗中的意向组合,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运用夸张浪漫、比拟烘托、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修辞方式,构建总体意象,塑造具大形象,先景后情,以景缘情,以意造型,使诗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尽得风流。   
    诗的开头蕴含着豪迈的气势,扑面而来,脚踏群峰展现了游客的高大巨人形象,穿跃行进于群峰争奇,巧石竞秀,山峦峭壁之中,自然使游过黄山的人想起黄山峰海中,那象形的山峰千姿百态:有的象酣睡的雄狮卧伏山林有的象摩天的巨手揽月摘星有的象一支粗大的画笔,颖毛蘸着饱满的色彩有的被誉为虎头岩、童子拜观音、蒲团石、飞来石、天鹅孵蛋,猴子观海、梦笔生花、鲫鱼背等大小七十二峰的各种美称.其形象贴切,栩栩如生,把黄山点缀得绮丽、动人。这些巧石姿态妩媚与其特定环境巧妙揉合,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使人一饱眼福。诗中意境的延伸与游客的心境相通,其通感效果自然浑成。特别是天都峰美丽的传说,被称作天上的都会,海拔一千八百一十米,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险峻的奇峰。绝顶的登峰造极等石刻及连心索的真情佳话吸引着中外游人纷至沓来。登峰极目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实有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之感。踏群峰既虚实相生,又浪漫夸张,给人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作者用大动作表现大形象,读来真切可感.驾雾寻,既让人体会到登山躬身如楫层层拜,抬膝过肩步步升的浓浓情致气氛,又把登峰狭径,那斧劈刀削的险壁,拾级扶链而上的处处入画烘托,再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诗中一动词的造境,既有千峰脚下踩,白云绕足行的无穷韵味,浪漫情怀,又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会景生心,峰海巡礼。   
    作者描绘云海奇观,气势更加豪放,运用比拟夸张,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装下这云雾缭绕的黄山仙境。诗中胸怀云海在哪里呢?黄山重峦叠嶂,地形复杂,向阳坡与背阳坡水份蒸发快慢有致,空气环流在山峦间穿行,云雾随风飘移时而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时而成波涛推涌,雪浪排空的大海;有时又象奔驰千里的急流,倾注万壑的瀑布。这千变万化的烟云,随着云层对流的强弱,象走亲戚似的,你来我往,变幻无穷,绰约多姿。有时轻柔如娟,袅袅婷婷;有时怒气冲霄,闪电雷鸣;有时东进西撤回旋;有时又舒展跌落滑升。当游客穿过低云层时,自然会感受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俯瞰下界,象中之景,景中之象,接踵而致;云铺深壑,絮掩危岩,缥缈轻纱,虚无浩瀚,汪洋无际,真是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了。胸怀这壮美的云海,古今中外多少游客为之留连往返啊!更为神奇的是黄山云雾的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在你身上,这幻景令你惊叹、叫绝。光将你的影子投在云雾的屏幕上,你动影子也动,你停影子也停,使你变成仙人一般。光线通过雾粒的孔隙发生衍射分光作用所形成的万道霞光,恰是黄山云海幻无穷,影动人随妙有雄的真实写照。   
    作者赞美奇松,别开生面,以心藏松韵”,体知黄山松的风格各异,苍翠奇特.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千秋赋”,引发出陪客松,送客松、迎客松、望客松、接引松、探海松等黄山名松。诗中以导游引发游者、读者,探寻松韵妙境藏在哪里呢?作者以实写松中景物的奇,把人们的视觉引到那形状多种多样,姿态神韵的松林中,或立、或卧、或俯、或抑,无石不松。其松韵妙境可谓挺立巍然覆绿海,体态潇洒挂霜林。丹砂虎珀含精蕴,窈峭崖悬展秀馨。给人以富有朝气,形神兼备的高大形象。点明了从地质科学上揽胜黄山奇松,确有其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史实,让游者、读者了解黄山的发展变化的科学奥妙,而虚指则构造黄山松的风格,历经千百万年,适应环境,改变形态,逐渐演进,不怕风吹雨打,冰欺雪压,郁郁苍苍,四季长青。其根能穿石而上的顽强生命力,自然使人们感到其中深含妙理,而又那么富有诗意。特别是迎客松作为友谊的象征,当饱揽黄山,兴致正浓时,无意间看到岗岩危石上的棵棵青松,定会感悟到满目苍苍何处是,松涛流翠觅知音的诗情画意,体物得神,仿佛看到了黄山松的仪态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好象听到了生命的最强音。   
    作者展现势态惊奇的瀑布,娓娓动听的飞泉,借代万代琴,弹奏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千古绝唱。手抱飞泉夸张想象丰富,一形神声情融合,是情感动作的表达。是泉如无数条洁白的绸带,在空中飘荡,美妙多姿的浓缩。这飞动之势,仿佛使游客看到了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的人字瀑、鸣弦泉、九龙瀑、三叠泉等飞瀑流泉的丰采;或倒挂于悬崖峭壁;或缭绕于林间沟壑;或山石缝中蜿蜒穿行;或一落千丈,铮铮作响,溅珠吐玉。其景象壮观绮丽,尤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演奏出江山如画的名曲。有的奔放;有的娴静;有的委婉曲折;有的高山流水,交相辉映,争相媲美。其情景互动,含情能达的艺术感染力水到渠成,却有一吟泪双流的情感打动读者。   
    旅游文化的特点在于山水间,更在于展现地方特色,古朴民情。作者在颈联中,把导游的场景转到了饱揽徽州民族文化,地方风貌上来。黄山脚下的神秘老街”,闹市商衢,店铺林立。歙砚徽墨等文房四宝驰名中外,深受中外游人的喜爱。黄山屯绿、毛峰历史名茶远销世界各地,凡游揽黄山的人们都要在黄山市的老街博采徽州文化。其歙砚一向被视为砚中珍品,在雕刻艺人的手下,或方或圆。其图案有的河山峥嵘,明媚秀丽;有的花鸟虫鱼,玲珑剔透。特别是雕刻艺人巧用星晕纹理,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云霞水月。这些形神兼备的精美雕刻,既借鉴歙砚的传统图案,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大胆创新展现了时代风貌。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偶得歙砚后,作诗一首:“罗细无纹角浪平,未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琴声。在诗人的耳里,研墨声如同拉琴一样娓娓动听,如此想象驰骋的比喻,是对歙砚最夸张的赞誉。古城屯溪市黄山市盛产徽墨。作者又把导游的视角引到深受小学生欢迎的金不换”,又有为书画家所器重的墨中佳品超顶漆烟中来,使游客被一锭锭造型大方,装饰精美,乌黑铮亮,芬芳扑鼻的徽墨所吸引。徽墨之所以称为国宝,其每锭质地精良的徽墨,要经过点烟、和料、制墨、晾墨、锉边和描金六道生产工序,都需一丝不苟,精心制作。古诗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确实道出了国宝制做劳动的艰辛。千百年来,许多著名书画家的传神之笔,正是凭着徽墨而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千古流传,成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徽墨也因此赢得了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喻。   
     俗话说得好高山出各茶。诗中屯毛向游客、读者展现四海颂茶馨的缘由,因为凡名茶,必产于优越的生态环境。黄山不但具备一般茶园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有山高谷深云如海,溪涧遍布湿度大,岩峭坡陡日照短,林木葱茏水土好等特点。黄山屯绿、毛峰从采摘到制做非常讲究,拣剔、摊晾、杀青、初烘、老烘五道工序精心细制,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茶,是因为毛峰茶形如雀舌多白毫,汤色清澈带微黄,香气持久似白兰,滋味醇厚回味甘,备受赞誉。屯绿茶早在明万历年间在国际市场上就暂露头角,十一世纪一十年代远销欧美各国,以色香味皆优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的金子。现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畅销世界各国和地区。好茶得有好水,用黄山温泉点茗,纯净甜津,别具风味。历代到过黄山的游客,凡喝过温泉水冲泡的黄山茶,无不交口称赞。诗中一个字,既当了黄山屯绿毛峰茶的义务宣传员,又同名茶名景一起插上翅膀,飞洋过海,使风景胜地产名茶的佳话,留在中外游人的心中。

[FS:PAGE]

江山留胜迹,举世共哦吟。尾联以“观不尽胜景的恋情,使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中外游人情洒黄山,痴心不改。黄山,集国内诸名山自然美之大成,而闻名遐迩,成为世界知名风景胜地。其雄奇灵秀,冠盖绝伦之景胜,令古今无数诗人为之赞叹,倾倒与陶醉,并以无可抑制的创作激情,为黄山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赞美诗篇。从盛唐到晚清的一千二百年间,赞美黄山的诗词就多达二万多首。当代伟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及中外知名人士也都咏叹黄山,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这些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必将随着黄山灵胜甲天下的与日俱增,让世人更多地了解黄山、认识黄山、热爱黄山、美化黄山、歌颂黄山。
    鉴赏全诗,作者黄山之行,一路景致,一路诗情。语言明白晓畅,章法开合有致,音韵和谐铿锵,平仄对仗讲究,读来朗朗上口。游黄山胜境气度非凡壮观,想象联想丰富,使之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呼之欲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揽徽州文化,古朴典雅悠久,备受世人青睐,令人心驰神往。总之,这首诗景中之象,藏而不露,象中之景,含而隐现,诗中之情,寄慨遥深,抒情主体既隐于意向之后,又孕于意向之中。如实地体验诗作的意境,定会从旅游中与黄山结下情缘,在与自然与人文景观交流中,不断地修炼完善自己,使自己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