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野诗文集》的审美价值
鉴赏作者/富锦市老科协张家繁
2018年8月15日
当我们看到《原野诗文集》第二卷出版发行,翻开诗文集后,一股浓浓的墨香带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令我们心情特别愉悦。在此祝贺原野先生笔健丰收,献给家乡撤县建市30周年一份厚礼,为时代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大家都有深刻体会,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连日来,我在繁忙事务中,挤出时间,赏析品读了这本厚重的《原野诗文集》,我很感动于心,我被原野先生的作品所感染,为原野先生的传奇而又平凡的人生轨迹而敬佩。我所感动的是:原野先生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研究诗词创作理论,不断深入生活,指导实践,继承优秀的近体诗词传统,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人民心声、唱响时代最强音,真正为人民大众激赏的精品力作,诗文集中的许多作品风格各异,脍炙人口、催人奋进。可以肯定的说,《原野诗文集》第二卷的出版,为中国文学、富锦文学宝库增添了灿烂篇章。   
从书中各类获奖荣誉证书中,我们见证了原野先生的文学创作价值;从诗文集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发展变化,一本好书反映了作者磨砺人生、追求奋进向上的履历,犹如一面镜子,照射出人本思想,风采四射。      通览《原野诗文集》第二卷,倍觉亮点多多,精彩纷呈,一种清新自然的诗情通感随着我对作品品味的深入,自然地流淌在思绪的长河中,荡起涟漪,一些上乘作品带着唐风宋骨般的雅韵刷新着我的的心扉,得以通过这本值得珍藏的好书,鉴赏与感知中华诗词作品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赏析作品,受益匪浅,这本诗文集所载诗词作品集中反映了原野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倾注了作者多年来孜孜以求,与诗难解的衷曲情缘,既表达出“诗品缘于人品,诗真缘于情真”的诗话人生,光彩照人,又体现出诗词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两为”思想,使诗词创作要把握的精髓在作品中尤为明显,并从历史的、现实的作品中,以丰富与鲜活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诗词创作中,诗词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主题。书中所含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鉴赏性清新隽永,笔底涌澜。原野先生集个人之情愫,览时代之变化,深入生活,笔耕社会,品尝人生,从不同侧面,讴歌时代,歌唱生活,弘扬传统美德,鞭挞腐朽落后,表达了进步的诗观,使诗词作品充满着火一般的激情,多题材、多层面、多角度地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亲友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品味。原野先生用手中的笔,钩泛出心底的波澜,颂咏出心底的诗情,献给生命的故乡、献给智慧的摇篮、献给充实的峥嵘岁月、献给给予力量的诗友亲朋,它既具有民族化的深厚根基,又具有大众化枝叶繁茂的发展方向,更具有现代化的情思意趣。我品读作品后,总是在读后浮想联翩,回味难已。一本书能够打动读者,产生通感,就是达到了作品的审美作用。
十多天来,每当对作品赏析兴致时,那润物无声的启迪与思考,使我更加认识到,原野先生的作品充分表达了文学作品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那展现时代风云的爱国情怀文化、抗战诗钞缅怀寄咏文化、怀古抚今文化、山水旅游情系河山文化、关注民生文化、反腐倡廉文化、缅怀寄咏文化、祝贺赠答文化等等,充分彰显了该书编撰篇目的科学性、内容选取的丰富性、题材展示的广阔性;那诗结亲情、友情、真情的衷肠表述,无不从骨子里浸透着原野先生那豪迈、豁达、淡定、厚德、睿智、大气的诗化人生,更能从诗词作品中,品尝那一番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结构美、语言美、艺术美。原野先生用新理念指导创作实践,浓缩广阔题材,大千世界,通过表现“小我”的心灵世界,对应、折射出人民大众、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灵世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乡土气息,展示了传统诗风与现代人文理念的完美融合,形成了鲜明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其审美价值值得沿波讨源,深幽必显。我的理解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并行,所载作品体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美,彰显了诗词作品创作的厚重文学艺术底蕴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经说过:“当你成为格律的奴隶的时候,格律简直是枷锁,岂但障碍而已!当你成为格律的主人的时候,你就能驾驭格律,如鱼得水,格律就是一种帮助了。”唐代是近体诗定型、发展的时期,其创作达到高峰。律诗的形成,为诗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巧,成为律诗的三大基本要素,对后来词曲格律的形成、发展与改造,均有决定性的影响。唐宋词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之一,由于词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它固定的形式。词的每个曲调都表现一定的声韵,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豪情壮怀、或绵邈深婉,进而达到声文并茂,增强艺术感染力。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喜欢、喜爱诗词作品,主要是诗词格律达到了艺术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原野诗文集》中的作品,继承了古体诗词格律的要求,在创作中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握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内在联系,体现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力求使诗词句尾的押韵产生和谐美,使句中平仄的交错表现阴阳交错美,使上下句间的对粘体现节奏回环美,使工整的对仗体现骈丽美。这些基本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作品中,极大地增强了诗词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那千姿百态的格律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该书151页《七律·黄河壶口瀑布》,183页《七律· 瞻鼓浪屿郑成功雕像》,197页《五律· 秋日游黑鱼泡湿地》,208页《七律· 开江有感》,225页《七律· 悼周作君先生》等作品,格律严谨,从形式上让作者将最大的物象容量浓缩到最小的语句空间,从内涵上又把读者引入意境天地中自由驰骋,从而使读者享受格律诗的特有魅力。鉴赏这些作品,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表现的格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通感效应,品尝赏析味道无穷。再如21页《水调歌头·咏余彭年》,28页《江城子·不能忘》,148页《水调歌头· 白园》,从这三首词可以看出,作者在熟练掌握词谱的基础上,运用词牌平仄交错的铿锵美,长短不一的句式,将填词的声律要求、短小型制,词句错落的特点综合地体现出来,进而使词颂咏的景情变化自然和谐,物动心动融为一体,赏析津津有味,荡起读者浓浓情致。在该书的律诗作品中,其律句结构的词组构成形成多种连动句式,呈现出景物间的有机联系,使景物呈现连续的动态美,加大了对仗的容量。还有律诗首联的突兀、递进,中二联工对,流水对、开合法、到挽法之妙用,还有对仗内容的正反交织,句意的密集与压缩,疑问句与否定句的运用,双声叠字与连绵词的使用等等,在作品中丰富多彩,彰显了诗词作者驾驭格律的文学艺术功力。在律诗的谋篇布局上,原野先生注重律诗的起承转合,其起句的明起式、暗起式、反起式、呼问式、颂扬式、感叹式等等;其结句的收题式、宕开式、转出式以及映衬方式、议论方式等等,都在作品中运用自如,章法新颖。严羽曾经指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赏析该书五律、七律作品中,这些首尾相得益彰的句子特点,一经点燃,使作品全篇生色,其精品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建议各位诗友细心品读。
二、开掘深远与情理融合互显,所载作品表现出蕴含深厚的意境美,显示了诗词作品创作的艺术表现功力
    在《原野诗文集》作品中,我觉得作者运用较为丰富的艺术手法,力求使作品的意境表达得精彩纷呈。清末学者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对客观世界有所感悟的某种心灵之境,从而在读者的通感中也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想象。具体地说:意境是作者主观方面的“意”(包括思想感情、意趣、理想、情操以及创作意向等)和客观方面的“境”(包括景物、音响、人物、气氛、色调等)的统一。纵观《原野诗文集》中的作品,作者们根植于现实生活,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传达其对人生和客观世界的感悟,又将心灵之境融汇于诗词作品之中。其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所关注的民生漫语,所歌颂的盛世新声,所抒怀的旅游情趣,所挚爱的亲情友情、所鞭挞的诸类丑恶现象等等,不论是抒情中的含蓄蕴藉,还是哲思中的耐人寻味,或是褒贬中的善恶分明,都能够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使意境开掘得深远丰富、虚实相生、达到了比兴生发的艺术境界。如:32页《七律·点赞“一带一路”》,再如87页《七律·贺富锦诗词协会20年庆》,这两首关注发展、祝贺的作品,其意境通过物象连接,形象可感,含情能达,此诗意境开掘深远,以实境带虚境,以物象连接引发情理通感,通过观察、体恤、论理,反映现实生活,将关注国家发展、文化发展的情怀表达泼墨得淋漓可感,联想空间引发读者畅想未来,激情满怀,读来耐人寻味,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物景事象与情景意理的辩证统一。在《原野诗文集》一书中,比兴手法是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这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老道自如,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在一些作品中,如9页《七律·贺神九胜利归来》,13页《七律·玉兔号月球车》,22页《七绝·贺中共十八大召开》,23页《七律·新中国成立66周年感赋》,44页《七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5页《七绝·自勉》等等,作者通过物象的连接跳跃,使景致、情致、意境于比兴中得到显现,实为诗家之妙笔。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列锦”这种辞格,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语句,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将其意境开掘得深远别致,含蓄耐品;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抒怀,体物得神,含情能达,其景情、喻理表达效果自然浑成,显示了原野先生的文学艺术功力。
三、准确鲜明与生动形象示现,所载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语言美,注重了诗词作品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诗词艺术的创新,离不开语言的时代特点,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人民在时代发展中的各种活动,是当代诗词创作的关键。诗词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诗词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唯一媒介。鉴赏《原野诗文集》中的作品,其语言锤炼和运用丰富多彩。作者以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含蓄的语言魅力去歌唱当代生活,表现当代新的诗风,力求使广大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品起来生动可感。在该书作品中,语言的准确鲜明主要在于作者用词贴切,概念清楚,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能够准确地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运用上条理清楚,能够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性质与情状明晰地突出出来,思想见解明白清楚。在该书作品中,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体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灵活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作者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的情状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来塑造艺术形象,细腻地描绘客观事物的情状,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获得真切的形象感受。在该书诸多作品中,作者注重炼字的凝练含蓄,力求用最俭省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锤炼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同时又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感知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富于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使读者对作品的赏析感到紧凑而又饱满,简约而又回味无穷。通览全书作品,原野先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发挥创作个性,初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语言风格。这在作品中,显得尤为娴熟和鲜活,并富有音乐性,即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听得明白,具有视听上的美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作者紧紧把握时代语言变化特点,把握了以巧见新,巧在以意寻象、以象明意,新于立意、巧于立言——这一当代诗词艺术语言创新需要把握的总体要求;用流行语言,写景状物,借景抒情,形象贴切,栩栩如生,表现了诗词艺术语言的时代性、鲜活性、可感性。如73页《西江月·香山红叶》,196页《七绝·秋日访黑鱼泡湿地》,读来品之鲜明活泼,耐人寻味。还如《七绝· 秋登西山“锦台”》等很多作品对秋的吟咏,作者们运用形象可感的语言,将秋的成熟、秋的收获、秋的欢乐、秋的启迪、秋的展望,通过物象连接,时令特点、展现得多姿多彩,争奇斗艳。映入读者眼帘的,是秋酿沃野的色彩绚烂;是秋高气爽的地域辽阔;是鹭雁排空的咏秋寄托;是硕果报秋的欢欣喜悦等等,无不从作者语言的浓缩敲炼中,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秋色赋,荡起读者那浓浓的情致,去品味那字字珠玑的语言美、景物美、风情美。
在《原野诗文集》作品中,作者们紧紧把握 “炼句”、“炼字”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炼意”的三炼理论,在作品的创作中,结合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积累,实践,“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炼字锤句,化腐朽为神奇,使该书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体现出用语上的返璞归真,显现了作者的真功夫;含蓄隽永,意在言外,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让读者去体味深长;生动形象,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地展现景色、物象,其动词、形容词的选用灵动飞扬,缜密耐品。
四、主题丰富与构思巧妙结合,所载作品包蕴着含蓄慰藉的哲理美,突出了诗词作品创作的浓郁时代气息
诗词创作从立意构思到表达,思想有条理,表达才有条理。想清楚了,表达得才能清楚。写文章,讲求义理、考据和辞章。义理即思想,考据即题材,词章即语言。因此,诗词创作同样讲求思想意境、题材创新和语言运用。此三者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纵观《原野诗文集》中的作品,作者力求创作出思想深刻、意境优美和语言精练,催人向上的作品。在创作时,努力做到“主题鲜明”。达到主题立意、选材内容、形式和谐统一,紧紧为全诗炼意服务。同时注重 “构思巧妙”。根据题材讲究新巧,讲究创新。选择律诗、绝句、词牌从表现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新、巧表现方法,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该书诗词作品突出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作者不封闭自我,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从不同题材,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新意。创作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对改革开放的欢欣,对重大史实的聚焦,对英雄人物的弘扬等上乘作品。作者们修身养性、托意高远,做诗先做人,积极践行诗品即是人品,道德文章,二而一也,不可分割,诗以才传,更以品传的人生取向。其创作态度端正,寓意高远,健康积极,心中无俗念,诗中无俗句。心内充满阳光,写出阳光的诗篇。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写出不朽的诗篇。在作品中,作者多用形象、物象表达意境,多用客观描述,少用主观评述、特别是概念化的词语。通过景物描写,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人既抓不着,又充满无限遐想,使作品充满诗情诗味。诗以能道前人所未道为高,以能道前人道而未至者为更高。在创作中,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作品。把握特定主题内涵,具有针对性并有普遍性。从作品思想情感挖掘与表达的透晰,突出了诗词作品“诗言志,表心声”的特点和本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们与时俱进的情怀与“格调向上”的诗风,并以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饱满且真挚的感情,雄放与高昂的格调,充分地体现出时代发展的人文主流,孕育着一种深邃含蓄的哲理美。如8页《七绝·深圳反日游行警民冲突有感》一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通俗而又生动深刻的诗化语言,留下深深的哲思,令作者、读者眼前一亮,使读者产生“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的启迪,其形象的语言含蓄蕴藉,曲而不直,使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再如15页《沁园春·圆梦之旅》,19页《七律·反贪肃腐》,29页《七绝·长征赞》,43页《七律·2015天安门阅兵》,63页《七律·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110页《七绝·兴凯湖》,《七律·登阅江楼(南京)》等作品都是主题鲜明,值得品读欣赏的上乘之作。
五、启迪深邃与人本思想统领、所载作品传承着至真至切的人性美,表现了诗词作品创作的人文理念
文学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在《原野诗文集》中,诗词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敏锐的生活洞察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诗词的表现形式,讴歌了时代的变革,重大史实的聚焦,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表现了作者传承人本思想,与时俱进的诗观,那些启迪深邃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存史的社会价值,给读者以深刻的教化与影响。诸多诗词作品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再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继承与发展的创新思想,体现了其作品于宏大中见精细,于深沉中明哲理,于针砭时弊中见真情的艺术风格。 
在《原野诗文集》中,其作品60页《七绝·同学聚会》,70页《七绝·张丽莉》,71页《七绝·咏梁军》,210页《七绝·马路环卫工人赞》、218页《七绝·提武广生画(红色记忆)》223页《七律·悼孙轶青先生》、228页《五律·痛惜英年逝》等很多作品抒发了作者大爱无疆、钟情父老,挚爱家族,尊师赠友,缅怀故友的情动于心,发自心底呼唤的美好情操。作者书写人本情怀,有情有义,每首作品都将情感天地寄托于亲情之间,泼墨于各界友人畅怀之感,传承于厚德载物之中,进而倍感作者先做人后做事的风采天地。在一些反映家乡198页《七律·富锦风情城》《七绝·游三环泡》200页《七律·民主花园小区》,204页,《七律·晚游松花江》等作品中,作者以诗化的语言,选取形象、动感、贴切的语言入诗,勾勒了一幅幅家乡风光图,使作品融入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蕴含着厚重的审美价值而感染读者。在《原野诗文集》中,作者赠答友人的作品占有一定数量,从创作的内容与角度上赏析,其许多作品充满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人本情怀。作者在不同领域、社会阶层中,结交了广泛的诗友、文友、同仁等兄弟姐妹。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多以诗词作品的相互赠答中,弘扬了一种人文理念和人本思想,使传统美德的诗化人生通过诗词语言艺术传为佳话。作者通过情感天地传承美德,体现了诗品缘于人品的创作个性。作者们对已经过世的故友怀有深情的缅怀,表达出的情思,令读者深感作者的诗品风范所体现出的人本情怀蕴育形成的创作思想水到渠成。在《原野诗文集》一书中,作者即事感怀,喻理言情,分辨善恶真伪,揭示世态炎凉,结合现实生活,担起诗人责任,勇于指刺时弊,发人深思,道出百姓心声。呼吁当今社会各个方面——“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不能让‘铜臭’来腐蚀人们的道德与文明”!作者以道德、良心的砝码唤起良知,既抒发出一种浓烈的忧患意识,又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自心底的善水波澜,通过诗词创作的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倾注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使读者在读了书中的作品之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人性美。
——美感创作熔铸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所载作品领略出鉴赏美,起到了诗词作品创作的明显审美作用 
诗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历代人们之所以对中华诗词喜爱,正是因为中华诗词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诗词只有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感染人、启迪人,对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才能对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由此而论,该书的出版,正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在《原野诗文集》中,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对生活中的美加以发现、概括、提炼与升华,并把它熔铸在具体生动的诗词艺术形象之中,借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一种审美作用所折射出的审美价值。它帮助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书中所含作品的审美作用富蕴其中,主要体现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三个方面。
从认识作用上感受,该书诗词作品主要取决于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展示的社会生活层面广阔,其认识作用也就越大:如那些对表现重大史实的精品创作,极大地增强了读者深刻认识历史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强烈爱国热情;那些对揭露反腐倡廉的精品创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施政腐败行为的弊端,表达了企盼廉政务实的心声;那些对体验自然伟力的精品创作,启发人们深刻认识自然规律,树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那些对感悟社会人生的精品创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永恒的主题;那些对揭示生活历练的精品创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诚实做人,低调做事;那些对增强环境意识的精品创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环境问题上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那些对弘扬先进人物的精品创作,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动力,激发人们爱国兴邦,与时俱进,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斗志。
从教育作用上启迪,该书诗词作品决定了创作的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那就是诗词精品创作要紧紧把握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融合,使作品热情洋溢,哲思深刻,脍炙人口,让人们在鉴赏的同时,受到剀切的教育;那就是诗词精品创作要围绕喻事明理,目耕社会,兴利除弊,鞭鞑丑恶,使作品含蓄蕴达,通感自然,让人们在品读的同时,得到深刻启示;那就是诗词精品创作要关注时政,有褒有贬,敢于为民立言,用新的人文理念审视经济和社会事物,使作品喻理鲜明,入目三分,让人们在赏析的同时,引发共鸣,受到普遍教育。
从美感作用上鉴赏,该书诗词作品在创作中主要取决于采取了生动、优美的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加深和增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领会能力,陶冶人的情性,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
使诗词精品创作让读者在鉴赏中获得审美愉悦;让读者在鉴赏中体验情感美;让读者在鉴赏中品尝生活美;让读者在鉴赏中感受到诗词艺术的价值美;让读者在鉴赏中感受人性美。
在《原野诗文集》中,当读者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审美享受!这种美来自它“要眇宜修”的特质,来自它含蓄优美的风格,来自它深细精微的境界,来自它真挚深沉的情感,来自它婉曲灵活的笔法。然而,这种美又是妙不可言的。这种“言不尽意”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让读者在书中探幽访美,体感以抒发情感题材诗作的婉媚之美;个体情感诗作的深切之美;表现家国之情诗作的雄浑之美;农村题材诗作的恬淡之美;闲情题材诗作的深静之美。充分体现了“言情”作为诗词创作最主要的特征,读来荡气回肠,美轮美奂,灵动之处沁人心脾。一些精品诗词创作,体现了诗词贵寄托曲笔的特征,那些“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作品,所表达的言近旨远、意内言外、诗词明白晓畅,意深的兴寄手法自然得其所用,彰显了诗词创作在艺术追求上的含蓄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综合了情感、语言、笔法等要素,词境之美是词体审美特征的最终体现。在一些山水、田园等题材词体创作中,作者笔墨生香,使词境追求一种空灵、蕴藉、典雅的美色,使形象与情感的结合浑然一体,让人徘徊其中,回味无穷,表达了恬静美。该书中的诗词鉴赏篇章,都是读者对其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过程中产生的共鸣,可以说鉴赏作品的过程,从作者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文学风格的探讨,诗词创作的经验,充分认识自己的所长所短,从而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补其不足,更好地发挥其艺术才能。从读者的角度看,对文学风格的把握,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鉴别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的领域。
总之,《原野诗文集》在艺术上的成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意境、感情、语言、文字、韵律、体裁、角度,都是值得品味的。鉴赏该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原野先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诗词创作内容上体现时代的新发展,在诗词创作思想挖掘上表现民族的新精神,在诗词创作艺术上再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新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该书焕发出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这对作者、读者都将是一份喜悦、一分收获。
祝贺该书的出版,让我在赏读时,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创作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