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县老科协 于福奎
    诗,我国在世上享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宝库中的精髓,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诗”的情怀。诗歌也一直伴随着我国民族的兴衰,诗曾让多少英才豪杰为民族的兴亡大声疾呼、慷慨悲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状怀激烈”,这怒气冲天,掷地有声的呼喊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兴亡而前赴后继,冲锋在前。
诗歌在传统的民俗中,一些老祖宗留下的诗歌的精典,至今久唱不衰。李白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李坤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朽的诗句,至今仍给予人启迪。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散发恒久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拓展情怀,开阔视野的功效。它更是我们抵抗外敌、抵抗庸俗的精神利器。诗歌存在的意义如此,我等不可漠视。我们要学习古典诗歌,陶冶情操,修养心性,成为一个博学而优雅,高尚而浪漫的人。
学习古典诗歌须伴随着吟诵,吟诵不仅帮助记忆欣赏,还有助于写作。我们这些爷爷奶奶辈份的人,还可以帮助孩子们以诗歌的形式学习古文,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写作水平,使他们的文章更加清新隽永,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地,熏陶、浸润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也只有这样无声胜有声,久久为功地去教育儿孙们。
近几天,网上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一个学诗用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涌来,越来越多人又登临诗坛,一展风采。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就是运用古代诗章的典范。他每到特定场景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还有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也吟哦添趣。古人云“粗僧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县老科协专刊副主编刘永成,他为人虔诚、朴实无华,退休后多年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诗词文艺创作,有时因为一个字反复推敲到深夜。已在国家、省市刊物,杂志发表诗词近200余首,他诗赋精湛典雅,格调独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弘杨“五新桦川”赞美讴歌家乡。展示出不凡的风采。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的情怀,我们在文化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把传承中华古老文化作实现中国梦一个组成部分,去参与去实践,去打造一个诗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