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周科技的故事
2019/3/8 8:38:22

从事43年农业技术推广的农艺师周维国,2003年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了下来,主动加入老科技协会队伍,被选为农业分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科技协会副会长。由于他长期从事科技工作,又对农业科技痴迷,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周科技。这是对他积极工作的褒誉,也是对老科协的一份挚爱。

览阅他的科技历程,可以说是闪烁耀眼的光环。他是1968年最早在我国北方繁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开拓者。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开后国家、省、市科技刊物纷纷连载实验效果。他的《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等三篇实践的论文得到国家科研部门最高奖项。他曾荣获部级省厅、市级科研先进个人20次。1989年被国家、农业渔业部等部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

他淡然获得的荣誉,一门儿心思地钻研着钟爱的农业科技,他多方联系老科协的同行们像蜜蜂围绕着鲜花一样把全身心地的努力奉献给科技事业。他坚定地说:“别看我退休了,我还是共产党员,要尽到农艺师的职责,只要生存一分钟,就要为科技服务六十秒

人们记得2019年1月27日正直年根。办年货正忙。那一天,气温骤降,小雪飘飘。桦南县职教中心会议室里正举办全县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的培训班,500多名学员正等待开讲的时候,周科技披着一身雪花走向讲坛,学员们起立,向他鼓掌,在五天的培训时间里,他是用自己的实验讲大豆高产、甜瓜栽培和紫苏栽培技术,他是用自己辛辛苦苦摸索的经验,经过自己反刍再教给学员们,那些冷门的技艺独到的秘诀,是那样引人入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年纪已经79岁的他是一个老病号,他常年在兜里揣着三样东西:药、眼镜、手机。每年平均至少三次讲座,哪次都是吃完药再上讲坛,他患有严重的肝部疾病,老科协每次活动他场场不落。2018年,他到基层讲座五次,进行科技咨询指导近百次。他老伴经常对别人说:“这老周,一干工作,跟好人一样,病没了。他起五更爬,爬半夜地看书写稿可忙啦”。

他是热心而执着的科技咨询者,前几年,县植物医院就在他家楼下,在盛夏纳凉时他常常去植物医院走走,店员不懂的技术都问他。久而久之,农民买化肥、农药时,看他不在店里就隔着马路,喊在二楼住的周科技,他一听喊声下来,帮助农民选农药品种。去年春天,他还领着几位农民到城东的农贸大市场,帮农民选良种,别人还以为他是领头的农民呢。科技指导,科技攻关,是他乐此不疲的活计。去年建作物大棚不久的梨树乡福山村王繁利36个大棚因为技术指导不上去,导致西红柿、草莓、黄瓜部分黄叶、枯死病变。关键时刻王繁利于2月16日将周维国请到福山村亲自指导讲解病变原因等六种蔬菜经济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很快36个蔬菜大棚病虫害得已控制。两个月之后,黄瓜、草莓、西红柿都上市,36个大棚总收入达到21.6万元。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他和老科协工作者们多次到隆胜、城郊的蔬菜大棚进行科技服务,他常常纠正菜农的下猛药治病虫害的急切心理,尤其在农药稀释度方面进行有效指导。他形象地对菜农打比喻说:在燥热,气温时打药都蒸发了,虫害乐了。如果在傍晚前打药,就是给害虫致死的晚餐。大多了,虫子吃不了,菜苗也吸收了,所以要让病虫从昏迷到死有个过程,必须掌握浓度和量。菜农听了深受启发,效法而行,立竿见影。

他敢于站在科学前沿,深思农业科研的精髓,像当年他夜以继日,钻苞米地观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那样,多次深入龙胜、梨树等村的水稻田,测查农药使用量。针对有些农民的广撒多施化肥的现象,他提出了“绿色发展方式”“农业增绿”、“农民增收生产无公害,多施有机肥”的主张。对此,他和老科协同志一道调查100多户农民,200多块施肥的土地,帮助农民合理减少化肥,增大有机肥投放量。在大棚种植方面,他多次钻进大棚温室、大力宣传绿色生产,种植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保证食品安全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积极宣传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广大农民的自觉抵制转基因种子。在种子采购源头和个各种子站等地,他宣传假劣种子坑人害国的道理,帮助农民辨认和推荐适合我地生长的优良品种。

[FS:PAGE]

周维国同志退休多年来,他始终科技研究、经济作物栽培、试验示范、优良种子的推广应用、科技办班培训、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方面无私奉献着。他像一只不知疲惫的老黄牛,耕耘着挚爱的科技沃土。像一位科技天使,为农民传递着信息,哪怕有一分钟他也不会停息……。

 

           桦南县老科协 赵洪财

2019年3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