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颂咏  笔墨峥嵘
——赏析《太白吟》的思想艺术风格
古风/刘延复   赏析/文张家繁
刘延复先生在“太白山杯全国诗词曲”大赛中,创作的长篇古风《太白吟》一举群芳夺冠,荣获一等奖,令家乡黑龙江省富锦市诗界友人为之自豪、激动、兴奋。延复先生诗词创作底蕴深厚,精品颇多,深得读者鉴赏和喜爱。尤其这首古风创作,河山颂咏、脍炙人口,笔墨峥嵘、语言优美,深得古代古风名篇之精华,以七言为主,描写景物,抒写情志,其古风写法自如,气势贯穿,承接流畅,灵活换韵,隔句用韵,别具一格,字字珠玑,多为律句,堪称佳作。
原诗  太 白 吟
君不见秦岭之巅太白峰,青天刺破傲苍穹。雄幽奇秀谁能尽?且听我为太白吟。
莽莽玉龙分二水,大河浪舞长江美。擎天巨臂壮关中,华夏脊梁华夏髓。凌空万世护神州,蔽日烟尘锁陇头。回望古都腾紫雾,无边云海岭如舟。壮观美景看不够,驾雾腾云岭上走。
古枫岩畔赏新幽,鬼谷洞前销旧愁。一盏清泉聊作酒,仙神儒道共风流。诗仙泼墨名山赋,诗圣挥毫碧泉谱。诗韵如华铺满天,诗情似火燃汤谷。
汤峪温泉净俗尘,贵妃天子俱销魂。千秋弹指山河变,百姓欢颜度假村。月移竹影长亭静,风送钟声古刹醒。名利禅心本不溶,红尘悟透前缘证。流转波回归一终,南柯梦醒乐无穷。香烟缭绕管弦弄,访仙问道青牛洞。老祖西行路何远,千呼万唤去无归。青牛化影真经在,飒飒松涛草木葳。壁立千潭留圣迹,云横百涧隐仙踪。梵宫宝殿知何处?遥问攀崖采药农。
碓窝栈道药王开,崖断石悬谁手裁?九折巉岩抬望眼,冰峰绝顶拔仙台。冰川冰坎嗟奇迹,冰斗冰阶消暑气。神湖潋滟浴天光,石海石河谁解秘?幽兰柔草环溪谷,杂树青藤绕壑沟。竹海涛深藏国宝,松峦林密荡金猴。风穿斜峪箫吟远,瀑落丹崖琴韵长。云雀播春千嶂秀,杜鹃啼血百川芳。
山下春风山上霜,一层暑热一层凉。晴空霹雳雨如注,叶卷冻云霰雪扬。一路春秋冬夏景,满山绿紫红兰黄。放眼琼楼玉宇接云天,村村绿染红妆若画悬。
噫吁唏,美哉!妖娆太白颜如玉,玉骨冰肌不染尘。游太白兮诗潮涌,云笺松笔写真容。霓虹飞彩瀑飞韵,一曲吟成兮太白放歌啸九重!
鉴赏:
想象丰富,体物得神,塑造形象美
诗人起笔纵横,豪迈独特。开篇直抒胸臆,用疑问、肯定、夸张的笔墨,将太白峰刺破青天的雄姿的高大形象勾勒在纸上,拉开了太白吟的大幕。
诗人以形象丰富的比喻,把我国南方、北方天然屏障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刻画得面目清晰、婀娜多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关中的自然、人文神韵。诗中“玉龙二水”、“浪舞江美”的语感波澜壮阔、令人心情激荡与澎湃。诗的开头一语道破出“雄幽奇秀”的颂咏主题,给人以壮观之美,形象之神。作者以“擎天巨臂”“华夏脊梁”的借喻,颂咏太白山历史悠久,将中华名山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联为一体,使铺陈的景物栩栩如生,其凌空万世,云雾缭绕在云海之上的神姿更加雄幽可感。
从山上回望,举世著名的四大文明古都西安,腾云紫雾,若神秘面纱,罩在13朝古都面颊上。从山上目仰太白山绝顶,可见雄踞与秦岭群峰之上的八仙绝顶,孤高峥嵘,参天入云,若登顶远眺,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其景象:早观日出,晚看夕阳,流光异彩,霞光万丈,令人心旷神怡。而那千峰竞秀,万壑争雄,云海翻腾,峰如海岛,岭似飞舟,时隐时现,变幻无穷,景象万千 ,身临其境,有飘飘欲仙之感。作者运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将诸多物象含于其中,引发读者导游情志、沿山讨源,陶冶兴致,做了铺垫和伏笔。
诗人驾雾携云,遨游于岭上。那古枫垂阴,峡谷壁立,石径萦回,古道蜿蜒,沟壑幽深,飞瀑流泉,虽为简笔精写,却使人体物得神,惊叹不已。那古枫岩的峭壁景观,鬼古洞的传说,让人怀古探究产生情趣。那仙神儒道的诗画描写,趣闻轶事,更令人追古寻踪,如醉如痴。
诗人以“千秋弹指”结束对太白山的历史回眸与联想,从观赏中回到眼前的现实。如今,太白山已成为旅游开发热点,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里公园。
诗人通过对太白山“竹影长亭”、“古刹钟声”、“香烟缭绕”、“访仙问道”、“青牛化影”、“壁立圣迹”等景点的描述,让读者在一步一景,处处有景,景景有传说的惬意中,感到这如此美景,不仅一山一水、一沟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别致、优美,就连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树一枝也都那样美妙神奇,婀娜多姿。作者将“云雀播春”、“杜鹃啼血”、“山下春风山上霜”、“一层暑热一层凉” “晴空霹雳”、“叶卷冻云”的太白山独特的气候和植被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可感,进而使人感受太白山的总体美、传说美、形象美。
律句珠玑,独立成章,敲出语言美
细品这首长篇古风,语言优美,律句工整,排句铿锵,语言高度凝练,物象内含其中,可以独立成章,颇见作者选取景物景点慧眼独具,敲炼词语功夫独特。赏析作品,使读者能从太白山的历史传说中,领略关中古老文化的渊源;从第四纪冰川的演进中,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灵秀,作者在诗句中展现太白山悠久历史,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并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景色的绝妙诗篇。由于历史的原因,道、佛、儒三教在太白山相融相通。拔仙台曾建有一座三圣殿(三圣老,指老子、孔子、佛祖释迦牟尼),门上的楹联开宗明义。上联是“植松树栽桃李树栋梁九州昌盛万木荣”:下联是“想忠恕念慈悲思感应三教同源一心境”。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诗人以此景引发怀古,以清泉当酒,会集仙神儒道,将历史宗教文化与文物古迹传说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涣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诗中,作者将李白、杜甫、唐玄宗、杨贵妃游历太白山的历史轶事刻画得色彩飞扬。那“诗仙泼墨名山赋,诗圣挥毫碧泉谱”,“壁立千潭留圣迹,云横百涧隐仙踪”。语言流畅,律句工整,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可铺陈展开,独立成章,进而使诸多的历史人文轶事让作者驻足赏之与联想。作者赞美太白山药物植物,“碓窝栈道药王开,崖断石悬谁手栽?”,将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在绝壁上修的栈道的捣药碓窝,这一传说故事,让读者从丰富的历史回顾、想象联想中感知起源古老的太白山,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美誉的真谛。作者看到“崖断石悬”不禁发问?是什么力量把崖弄成这样呢?感叹大自然造化出如此佳境。
诗人在描写冰峰绝顶拔仙台的感叹中,笔锋辗转,别开生面,将九折回转,山势高而险,尤如蜀道攀而险之的奇峰崖岩展现在读者面前。拔仙台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诗人运用排律壮势,用问句勾起涟漪,遐想,引发出景点的神奇色彩。那有“高山明珠”之称,被列为太白山八景之一的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冰川遗迹之冰斗湖、冰碛湖、冰蚀湖,湖面平静,碧波荡漾,清澈凛冽,洁净无杂,印月映日,呈串珠状排列于拔仙台南北。湖边常有白顶溪鸲小鸟,飞行敏捷,鸣声啾啾。在拔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拔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第四纪冰川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历历在目,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那千年冰洞——在大爷海东侧崖壁上,有一“千年不融之冰洞”。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好像一个“天然冰库”。许多游人到此,必攀崖进洞,冰柱、冰台、冰塔,琳琅满目,景象万千。游客多以取山巅之冰为一大乐事,有的还带到山下,竞相炫耀。再观那太白积雪——太白山终年积雪,奇特壮观,历来为文人所赞颂。从春至秋,中低山野花盛开,姹紫嫣红,叶红似火,果挂枝头,山巅白雪覆盖,银光四射,百里可见,格外壮丽,留下了“太白积雪六月天”的佳话。更为惊叹那冰川奇石——在海拔3300米以上,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角峰、刃脊、槽谷、石海、石河、石环、石玫瑰、冻融岩柱等,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如禽若兽,似人若仙,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诗人描写山谷奇观,更显现幽深佳境,特有风韵。太白山植被、气候、土壤、动物,均以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景观带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从暖温带至寒带不同的气候景观,也可看到各景观带内的珍禽异兽。诗人赞美山中动植物,笔墨生香, “幽兰柔草环溪谷,杂树青藤绕壑沟”,“绿海涛深藏国宝,松峦林密荡金猴”,“风穿斜峪箫吟远,瀑落丹崖琴韵长”。这些诗情律句的描写,笔下生辉,列锦景物,鲜明灵动,突出“金猴荡林”,“幽兰柔草”、“杂树青藤”、“竹海松林”,并将自然美景“风穿斜谷”、“瀑落丹崖”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中泼墨得活龙活现,富有灵气。
脉络清晰,寓于哲理,体现风格美 
作者这篇古风,无论是描绘太白山全貌,还是沿旅游线路观赏奇景,将吟咏层次浓缩得脉络清晰,详略得当。细描概览,形神并貌。凝眸疑问,趣味横生;将宗教庙宇、历史典故于描述之中寓于哲理,增添情志;将季节变化,山上山下、崖岩谷峪、动植物种、描绘的层层分明,灵动飞扬。全诗以优美的语句,鲜明的形象,在把握太白山整体景象后,横纵分明,通过进山上山,观山品山,或纵或横、或远或近、或议或描,条理清晰,鲜明生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寓景寓情,寓情寓理。吟哦太白山全貌,这在一般人是很难完成如此佳作的。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创作风格的层次美、线条美、构思美。诗人用这根拐杖又把读者引到更加神秘而又科学的考究上来。仅就太白山森林而言,从上往下观之,其森林植被比兴争辉。太白山丰茂的森林资源、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是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区内有森林动物及昆虫2007余种。其中一级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林麝5种,二级动物有:锦鸡、大鲵、中华虎凤蝶等28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让读者更加惊叹和神奇的是,从气候上鉴赏奇峰佳境,太白山由下向上分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寒带5个明显气候带,确有其“春夏秋冬难分辩”的特点。
诗言志,表心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诗人已年过花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雨雪风霜,人生取向,淡泊名利,道德传承已通过诗中寓景寓情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中“汤峪温泉净俗尘,贵妃天子俱销魂。千秋弹指山河变,百姓欢颜度假村。”道出了诗人的感慨:过去的封建时代,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有如此游山玩水的情致,那是他们玩乐的地方。而如今,社会进步,制度变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惠及中,自然风光回归了百姓,平民也可以去度假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诗中“月移竹影长亭静,风送钟声古刹醒。名利禅心本不溶,红尘悟透前缘证。流转波回归一终,南柯梦醒乐无穷。”更加反映出诗人吟咏太白山的思想真谛。诗人以“钟声”寓事、寓人。一个“醒”字,道出了“深山藏古寺,唤醒迷路人”的事事百态。名利和禅心是不能融合一起的,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有多少人已悟出了这番道理。也有多少人还迷恋名利呢?尽管“香烟缭绕”,但求仙问卜,求官发财仍不少者。诗人通过观景、赏景、悟出境界、悟出哲思。诗人以“流水归终”、“南柯梦醒”,用自然的哲理、虚无的梦幻,醒世人们,解读社会,使诗感艺术蕴含的“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的理念、在游览中起到了点化、教化的作用。
诗人看到太白山中玉宇琼楼连接云天,时隐时现,度假新村绿掩山中,若多彩的画卷悬挂于空中,引发了强烈的感叹、感悟!你看那太白峰啊!多么洁净神圣呀! 淹在雪里,洁白如玉,确实是美不胜收啊!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景物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怎不令人思绪万千,诗潮涌动,发自内心的放歌呢!我要用云彩做纸、用松树当笔抒写太白峰的高大形象、华夏之神韵;用太白峰雨后的彩虹飞瀑产生的韵律吟成一曲太白长歌,直接传到九天中,响彻神州大地。
诗人在尾句铿锵吟哦中,笔墨留香,拟人化用,夸张雄浑,通过游山、赏景,感悟出做事做人道理,深切地表达了太白山圣洁如玉,一尘不染的大自然风格,借以象征着、企盼着大千世界的人们,净化俗尘,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一首太白吟赏析到这里,你服了是吧?如能随着作者这根拐杖的指点,插上翅膀,飞到太白山,那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那将是人生一大幸事。如暂不能神游太白山,那太白吟的导游作用也令读者大饱眼福、心境得到诗化、情操受到陶冶、心情感知满足!
古风作为文学王国中一种传统体式,可视为古典押韵的“散文诗”较之近体诗、词、曲有古典诗歌的韵味而无平仄对仗等格律束缚。但延复先生对此长篇古风的创作,卒章见翠,卒章显志,赏析之后实堪可佩。延复先生在全国众多诗、词、曲创作的作品中胜出,实为中华诗坛继承古风传统体式在富锦市的代表人物。其《太白吟》足以佐证其思想艺术价值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