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加快同江市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8/10/16 9:29:37

刘东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江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具有资源丰富、口岸开放、少数民族赫哲族聚居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耕地开发年限短,森林、草原、植被破坏较轻,远离大城市,污染较轻,天蓝、地净、水清。全市现有耕地225万亩,曾经三次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确定的500个产粮大县市之一,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三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示范县(市)和首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几年来,虽然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内地先进市县相比,农业发展仍然缓慢,农业的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资源富市、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经济弱市”的面貌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发展,走农业强市之路,带动和振兴地方经济繁荣,是需要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布局

农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同江市农业结构是在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突出问题是生产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产品初级,效益不高;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缺乏对第一产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低。这种现状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在农林牧副渔各业和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中,利用现代技术和综合手段,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获取最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立新的农业结构优势,统筹规划,科学指导,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构造出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粮牧企、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起与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结构体系。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要本着从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和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重点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发展区域优势产品。要科学合理的划分农业生产经济区域,在每个农业经济区域内选定几个高产优质高效的拳头产品为龙头,予以重点发展,形成区域性产品优势。根据当前农村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实际,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要引导农民大胆地突破小农经济“小而全”的趋同结构,实施区域产品规模生产经营,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竟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改变目前农产品生产布局零碎分散、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创造出规模生产效益来。一是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其优点是技术难度小,成本低,见效快,易被农民接受。从全市看,农作物重点是更换或更新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品种,增加小杂粮、经济作物的品种。水稻要增加优质米品种的比重,使优质米品种普及率要达到100;玉米要适当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高油质和高饲料价值的品种;大豆要增加市场畅销、经济效益高的高脂肪、高蛋白专用品种。二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发展市场型、外向型、生态型和质量效益型的“四型”农业为方向,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畜牧、蔬菜、乡企、多种经营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构建具有同江特色的粮食、畜牧、乡企、蔬菜、多种经营“五元”农村经济柜架。粮食生产要以优质创名牌,以名牌占市场,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生产与效益同步;畜牧业是发挥水草资源丰富和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的中轴产业,要以黄牛、奶牛、生猪、大鹅为重点,抓好专业村、专业户,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经营发展格局;乡镇企业要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蔬菜生产要在占领本地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实行产、包、销一条龙经营;多种经营要在发展庭院经济上大作文章,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新产品。三是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根据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搞好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建立起强大的产业基地,发展规模经营。具体来说,要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建设优质大豆、水稻生产基地;要依托口岸优势建设面向俄罗斯市场的蔬菜生产基地;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依托草资源优势建设以黄牛、奶牛、大鹅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要依托水资源优势建设名优特鱼类养殖基地。其次,延伸农业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第三产业,支持和促进第一产业,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用新时代新思想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农业中,农业生产多为社会提供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附加值大量地流出农村。因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是运筹和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与比例,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产品生产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使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比较利益与整体利益。农副产品加工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产品资源,在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结合同江市实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应立足粮油等大宗农产品,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应立足畜禽产品,发展乳制品、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业;应立足瓜果蔬菜类产品,发展饮料、罐头等加工业;应立足森林资源和林副产品,发展山野菜、食用菌、天然饮料和各种装饰板材等加工业。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具有同江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群体,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和增长。

[FS:PAGE]

二、搞好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

加快同江市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使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江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水、植物、动物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这些自然资源开发晚、开发层次浅、速度慢、利用率低,目前仍处于小生产的落后状态,由于长期受自给半自给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束缚,农村生产还没有突破以低层次原料生产为主体的传统农业格局,自然资源的潜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忽视了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这与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因此,要搞好农村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变农业潜力为动力,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开发中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开发自然资源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自然资源是区域潜在的产业优势,开发自然资源,就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同江市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资源与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很低,潜在的产业优势没有变成现实的主导产业。因此,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产品市场,实行规模开发,创造规模效益,逐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二是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优化自然生态相结合。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是自然资源开发的客观统一体,开发自然资源必须坚持三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区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结构等开发途径,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使三者得到统一,避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乱采滥挖滥加工,严重破坏自然植被,造成大气、水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水土流失。三是长远开发与近期开发相结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随着科技进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在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开发自然资源要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把长远规划与近期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近期开发要纳入长远规划之中,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开发。通过近期开发,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累技术,为将来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发创造条件。四是开发自然资源要与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相结合。自然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必须走投资多元化的开发道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投入,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目前,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户是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稳定土地承包,允许土地有偿转让,引导农户逐步加大对开发自然资源的投入,注重组织农户采用资金、土地、劳力等入股的形式,搞股份制开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侧重龙头资源的开发,以此带动农户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各有关部门要为开发农村自然资源积极提供服务。开发自然资源要严格执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农民的经济利益,保护农民的开发热情。五是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尽管同江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人均耕地多,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和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在资源开发上,借助口岸开放的机遇,动员全社会力量,拓宽各种渠道,多方吸引外埠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农业强市必须走产业化之路,要运用改革开路、试点探路、开发引路的办法,实施农业产业化,走出具有同江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是前题,商品基地是基础,龙头企业是核心,开拓市场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支柱,加速实施是外引,社会化服务是保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奔小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首先要建强龙头,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要通过内引外联,建强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其次要建强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要指导和扶持专业大户,围绕农副产品资源延伸、转化、增值,建大建强企业的第一车间,拉动商品粮、畜牧、养殖、果蔬、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再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再次要抓住重点,培植同江市的主导产业。以利益为纽带,在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利润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经济格局。

[FS:PAGE]

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同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根据同江市农业特点,要确立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经济的地位,积极发展知识型经济,转变观念,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依靠科教兴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生产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抓好以良种繁育、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以保护地栽培为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以机械耕翻、土壤轮作、培肥地力为主要内容的“黑色革命”,以节水灌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蓝色革命”等为标志的农业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增长的支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向科技要效益,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

五、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以改善生产条件为基础,以治水除涝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努力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投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江市要切实抓好国家立项实施的大型灌区和涝区治理等重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发动农民群众搞好农田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中低田改造和宜农荒地的合理开发步伐。其次,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注重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提高种养水平,改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重视和加强农技推广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和解决有关农业技术人员的政策和待遇,尽快兑现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调整农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的通知》人发[2015]99号文件精神,津贴调整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体现党和国家对农业技术人员身心健康的关心和关怀,进一步调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干部职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各站、社和市直农口部门的服务功能。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产品难以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指导和帮助农民把握市场趋向,正确判断,及时做出生产与经营决策,为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购销等多方面的服务。

七、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优质高产是前提,但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价值。首先要坚持以市场引导生产,促使农副产品大量集散,物畅其流,增值增效,创造更高效益,必须建立以区域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初级市场为基地,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农副产品三级市场体系,全面大幅度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其次还必须加速培育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转灵活的农村市场体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八、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如果说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掌握科技的人,就是这个动力的决定因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竞争和活力,农民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的愿望和动力。现代农业把农民推向市场,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亲眼看到科技的经济效益,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普遍有了学习科技文化的要求和热情,这就为搞好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提供了极好条件。因此,要不失时机地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把农业开发、科技开发和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普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素质,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FS:PAGE]

九、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

农业是同江市的基础产业,也是同江市的主要优势所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对农业的领导。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同江市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速完成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保持农业的稳定增长。二是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村稳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基础地位落到实处,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转变作风,为农民多办实事;要搞好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四是稳定农村政策,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作者系同江市老科协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