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东北三江流域历史掌故之六寇漫汗国—被遗忘的三族融合
2017/7/13 9:54:03

西周时期,东北土著居民大致以长白山系、大兴安岭山系分为三个族群,从东向西分别为肃慎、秽貊、东胡。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强大的中原王朝严防华夷之辨,各族南下受阻,开始分化融合。最具融合特点的寇漫汗国在松花江干流以北的广阔平原形成。

在典籍中,寇漫汗附见《晋书•肃慎传》,只说东接肃慎。按此分析,当时肃慎已经退居远东和东北三江流域深山。一般认为,寇漫汗与后世典籍中秽貊语系的豆莫娄、达末娄,肃慎语系的大莫卢等读音相近,实为北夫余,寇漫汗是国名。汗国是东胡后裔政权的专称。寇漫何意尚无人探讨,应有勇敢或西方的选项。这说明寇漫汗是三族融合而成的观点在地望和语音上得到了支持。

从考古角度看,当前三江平原汉魏遗址已发现近1400处,城址近300处。主要分布完达山低山丘陵、松花江支流台地以及平原孤山、残丘和高岗上,被认为是挹娄文化遗存。但是发掘出大量秽貊族系的陶制罐、钵、豆、碗、狗,圆形城址、大型祭坛。特别是还出土了鲜卑文化的双耳青铜釜。因而,三江流域文明史产生与发展的文化多元特征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文化多元特征必须有一个主导方面。《三国志·挹娄传》记载:“自汉已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夫余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据此分析在广阔的三江平原的肃慎人大部分融入了夫余。只有少部分人依靠山险、弓矢来保持原有特色,对西方的入侵者自称挹娄(东人)。对于流行的被中原王朝夸大的挹娄文化来说,或许这才是历史的原貌。这也是《晋书》将挹娄改回肃慎的原因吧。

由于西晋统一时间短暂,又被视为夫余族系的一部分,寇漫汗国与中原王朝联系在文献中鲜有提及。《魏书》则用另个名称作了解释:“豆莫娄国,旧北扶余也。在失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里”、“有宫室仓库”、“饮食亦用俎豆”“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其君长皆以六畜名官,邑落有豪帅”。这都与三江考古发现相符。如凤林古城、桦南小八浪遗址、市郊区长发镇前董家子古山寨、桦川德庆古城、桦南宏庆古城、汤原陶家湾山城等都具有明显的城邦性质和特征,也符合这一时期以生产力为主要指标的文明程度。

寇漫汗国的存在给挹娄文化辐射范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没有坚实的学术基础的情况下,将这一时期东北三江流域,特别是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定位为挹娄文化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