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嘎 尔 当 村 ——富锦特色村屯之二
2017/8/2 10:28:44

富锦市老科协      增岐

嘎尔当村距富锦市区0.5公里,自公元1851年建屯至今已经163年。在清朝,嘎尔当称嘎尔当新或嘎尔当嘎深,此名字沿用至今,赫哲语意为关卡要塞嘎尔当村既是富锦市现在使用赫哲语地名的村屯,又是富锦市最大的渔村

嘎尔当村 (田增岐摄)

清顺治初年(1644年),一支鄂伦春部落从大兴安岭齐木音河流域转徙到松花江边的万里河通(今桦川县瓦里霍吞古城)一带,同从牡丹江口流徙来的赫哲人融合,形成尤、毕、何、齐赫哲四姓300余人。咸丰初年(1851年),尤抗哈拉氏族长叶尼库见福题新屯(今大屯)已成为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聚居之地,便率领部族徙居到距福题新屯6里的嘎尔当,建房筑城,捕鱼打猎,过着自给自足的氏族社会的生活

咸丰十年 1860年,正黄旗世袭佐领葛依克勒索斯库来此巡视,见嘎尔当已成赫哲人聚居之地,便尤坑哈拉·叶尼库为嘎尔当城主。可见嘎尔当是松花江下游较早形成的赫哲之乡,堪称赫哲故里。

咸丰十三年(1863年)尤坑哈拉·尼叶尼库调入盛京(沈阳),先后任护陵哈番和柳边沟参领,由其子尤坑哈拉·克热炳顺任新城主。同治十一年(1872年)10月,尤坑哈拉·克热炳顺奉命率赫哲兵马队200名赴新疆参加收复伊犁之战。同治十二年(1873年)转赴肃州,在乌鲁木齐提督成录的指挥下,在格尔克依玛剿叛之战中荣立战功,升为驻防肃州守镇哈番。光绪六年(1880年),嘎尔当的赫哲人因战功卓著被清王朝编入旗籍,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调尤坑哈拉·克热炳顺任富替新驻扎协领。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改富替新驻扎协领为富克锦协领,尤坑哈拉·克热炳顺成为富克锦第一任协领。

富克锦赫哲自治区成立后,在嘎尔当设有以物易物集市贸易场地。赫哲人用名贵的兽皮和珍稀的榛果换取外来的烧酒、食盐、布匹、火柴等日用品。贸货者多往来于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三姓(今依兰县)和阿勒楚客(今阿城市)”等地。可见交易范围之广。

嘎尔当还是赫哲人萨满教的中心地。萨满教的五级三派基本俱全。 萨满祈祷师家中屋地三面是火炕,正面的炕上设着祭坛,上面供着一座主神像,主神像左右两边排列着十来个陪伴主神像的巡游神像及举行仪式时用的大鼓等。在巡游神中还夹杂着鹿、豹、虎等动物像,祭坛屋地天棚上吊着一根火绳,终日冒着袅袅青烟。祈祷师主持仪式时,着特制巫袍,巫袍上点缀着金属饰片;敲打着招徕各路神仙的大鼓。鼓呈椭圆形,鹿皮鼓面,鼓壁里侧缀着铜币。萨满(大神)边敲鼓、边跳动、边通过与扎林(二神)对歌形式给人治病、占卜、驱邪、主祭。所唱神歌除迷信成份外,还包含着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极富感染力。     

萨满祈祷师主持仪式(富锦博物馆资料图片)

赫哲族著名民间工艺家尤连仲1918年5月出生在这里。尤连仲是著名伊玛堪歌手古托力之后裔母亲毕尤氏,擅长特论固(传说)、说胡力(故事)。七岁时,尤连仲随家迁移到宝清县大梨树沟,迁至七区二甲凉水泉西北缸窑。

尤连仲自幼心灵手巧,尤其用桦树皮、色木包、鹿腿骨等制作各种桦皮器皿及木碗、木盆、木勺、木杯、鹿骨头筷工艺品当时远近闻名。桦皮器皿种类较多,有底大口小可供采集用的小桶,有长方型或椭圆形的针线盒,有做工考究的锒边桦皮帽,有雕刻花纹的桦皮箱子,还有日常用的桦皮烟盒等。

 尤连仲和他的工艺品(富锦博物馆供稿)

为了抢救赫哲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尤连仲自1979年以来共制出原始渔猎工具和民间工艺品上千件。他的雕刻艺术和造型艺术,充分反映了渔猎生活及自然崇拜宗教赫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他的工艺品除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展出外,还远涉重洋,日本、加拿大等地博物馆展出,受到当地学者的高度赞扬。尤连仲2002年2月去世,享年82岁。

嘎尔当的赫哲人自称为奇愣人,与大屯赫哲人风俗习惯和语言基本一致,渔猎养马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所养的马,除自用外,主要是出售、出租和狩猎人入股分成。日本人占领富锦后,狩猎受到限制,养马户破产,少数人变为农民,多数人以捕鱼为生。后来,虽然赫哲人由于日伪迫害和国民党光复军匪首赫哲人尤德荣胁迫等原因全部迁徙它地,但是,捕鱼的生产方式在嘎尔当村民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直到如今,嘎尔当村196户村民,从事捕鱼的有50余户,年收入在4至5万元左右,成为富锦市最大的渔村。

嘎尔当村渔港(田增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