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以循环农业为核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1/19 9:30:18

王宝林 崔国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汤原县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打造循环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效和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农业基本内涵和发展现状

循环农业是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是以资源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循环经济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1.循环农业的基本内涵。循环农业综合运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学原理与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尽可能保护现有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严格控制外部购买性物质的投入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最大程度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和肥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过程的一个环节或步骤,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平衡,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循环农业特点。近年来,各地区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经济、生态等特点,都探索了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总结起来都有以下特点:一是节约成本。循环农业强调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较少地投入购买性资源,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从而增加了农业效益。二是高效利用。在对农业的循环开发过程中,增加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环节、延长了资源利用的链条,对同一资源的多重利用和“吃干榨尽”式的高效利用,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产业经济效益。三是优质优价。应用“清洁生产、有机肥料”等农业循环生产技术,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经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优质、安全、健康,一方面消费者更加认可,另一方面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更高,效益也更加明显。

3.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一是德国的循环农业模式。德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农业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990年初,德国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草剂和除虫剂,而采用有益机械的除草方法杜绝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采用长效缓释肥和有机肥;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严格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二是日本菱镇资源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日本的资源循环型农业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政府为有效地阻断毒素向粮食传播的途径,发布禁令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所有的非有机肥料,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安全性和长期性。对生活垃圾、家禽粪便等进行统一制成有机肥,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英国的“永久农业”模式。“永久农业”是循环农业中废物资源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寻求尽可能的节约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多年生植物,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其特点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元素的有效配置,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四是以色列的循环农业模式。以色列政府把研究和开发无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直接向植物提供无机营养液,用以替代由土壤和有机质给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生长发育的传统种植方式;采用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的栽培方式。当前,以色列的农业结构中已经基本形成粮食、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FS:PAGE]

二、汤原县发展循环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一是生态良好。汤原县地处北纬46.7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奶牛养殖带。气候冷凉、环境优良,有利于疫病防控,适合畜禽规模养殖。无污染源,灌溉用水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东北检测站检测,符合绿色食品水稻生产要求,可以作为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的灌溉用水,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全县绿色水稻认证面积达100万亩。二是资源富集。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3条,总水面20万亩,地表水流量为64.4亿立方米,地下水贮量5.3亿立方米,松花江及汤旺河客水量为80.3亿立方米。土地开发较晚,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各种养份含量较丰富。水稻、玉米等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量达到126万吨(全县粮食产量21亿斤×谷草比平均值1.2=126万吨)。三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水稻种植有90多年历史,汤原大米久享盛名,有“南五”“北汤”之称。近年来,“汤旺河”牌大米畅销南方市场,市场占有逐年增加。去年,汤旺河原种香米荣获厦门首届“米王”荣誉称号。畜牧养殖基础良好,农民养殖经验丰富,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佳木斯地区唯一大规模饲养奶牛的县区。特别是在肉牛产业发展上,由原来的放养、散养模式过渡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截止2016年末,全县肉牛出栏1.5万头。四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拉动有力。先后引进了光明乳业、维维集团、联合畜牧、盛世凯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水稻收储、精深加工,乳制品加工,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五是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建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有研究员2名,高级农艺师14名,农艺师45名,生产经验丰富,可以满足种植业生产的技术需求。全县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86其中高级职称12、畜牧兽医站10个、专兼职村级防疫员195人,形成了县、乡、村上下贯通的服务网络,服务畜牧业发展能力较强。多年来,我县牧业生产安全稳定,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

2.必要性。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鼓励引导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实现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向有机、绿色、营养方向转变。中央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实行稻草→肉牛→粪肥→水田→水稻→稻草模式,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还能助推绿色有机水稻和牛肉等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难题。我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秸秆产量也将随之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因为缺少秸秆转化技术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秸秆焚烧,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浪费了资源。多年来,国家和省市县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办法,但执行效果不佳,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采取秸秆打包发酵喂牛的方式,可进一步促进秸秆资源转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用化学品、畜禽粪污、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日趋突出,直接影响到全县整体环境质量,阻碍汤原农业及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对维护水资源安全,构建环境友好、城乡和谐的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生态立县战略,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减少畜禽养殖对水、土的污染;同时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乡、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单元示范工程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五是循环发展农业能够持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和省市已经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我县是两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基数大、产业扶贫底子薄,如期完成省委提前两年脱贫目标的任务艰巨。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发展农牧结合、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等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入社,生产高端优质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可有效提高种养收益,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脱贫步伐。

[FS:PAGE]

3.发展模式。汤原县采取利用益生菌打包发酵稻草或玉米秸秆饲喂肉牛或奶牛,畜禽粪便再利用益生菌发酵生产有机肥后还田,实现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模式。

三、循环农业发展方向

发展循环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良种化、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等先进模式,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条循环体系。

1.推进良种化建设。良种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循环农业的产业效益,是循环农业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基础。在循环农业链条中,畜牧养殖品种选用上,必须是国外或国内优良品种,且适合我县气候条件等因素。目前,奶牛主要以国外荷斯坦和中国荷斯坦品种为主,肉牛主要以西门塔尔牛、利木赞、夏洛来、安格斯品种为主,生猪主要以大白猪、长白、杜洛克品种为主。种植业的品种选择上,水稻主栽品种为龙粳46、绥粳18和稻花香二号。玉米南部地区主栽品种为宁玉735号,北部地区主栽品种为德美亚3号、先达203。粘玉米为垦粘1号、金糯262号。青储玉米为阳光1号、龙单58号。大豆主栽品种为合丰50、合农75、黑农48、东农48

2.推进产业化建设。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循环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一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高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引进工商资本入驻建企业、壮大本地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等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群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工作力度,借助全省政策优势,实施资金整合战略,支持水稻、玉米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县两大品种加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治本措施,着力解决农产品品牌散、乱、多和竞争力弱、影响力小等问题,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升,提高独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质量铸就品牌、创新培育品牌、产业化构建品牌、诚信维护品牌、宣传唱响品牌。重点打造了“维维汤旺河大米”“亮子奔腾黑木耳”“波巴布富硒黑木耳”等品牌,争取把盛世凯达“赶牛娃”牌乳制品培育成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三是完善利益连结机制。通过引导和鼓励香兰米业、四海公司、佳源乳品厂等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垫付生产周转金、赊销生产资料和返还加工利润等方式,进一步密切与基地农户的关系,逐步形成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基地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企业和农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企双赢,共同发展。

3.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循环农业的发动引擎,汤原的循环农业产品要走出去,必须构建现代信息化体系。一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精通网上商城销售、对接大城市电商圈和最新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着力培育能够了解农村电子商务实际,能够整合、挖掘循环农业产品电子商务资源的人才,培养有志投身循环农业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从事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采取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利用科技资源和成果发展循环农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扩大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提高示范带动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循环农业中的带动作用。三是深化“互联网+农业”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和市场化营销,支持加工、物流、商贸、电商等企业创办或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全生产过程展示性营销、“点对点”营销和定制营销等方式,促进了汤原县电子商务发展,把高品质产品卖出好价格。加快实施农资批发市场项目,建设县级大宗商品上下行物流园区,扩建鹤立、香兰两个中心镇物流配送分拨中心,改造升级乡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完善电商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进城。

[FS:PAGE]

4.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以循环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一是建立健全技术标准。针对循环农业生产中的有机稻米种植、肉牛饲养管理、生猪饲养管理、益生菌生产、有机肥生产等实用技术,聘请专家帮助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及规范,实现循环农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二是推进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县、乡、村三级农业和畜牧技术推广为主导,吸纳种植大户为补充,农业科研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三是加强职业农民培养。从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来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备驾驭生产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善于交流的社会能力、认同价值的人格能力这四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循环农业经理人、科技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加快培养经营型、科技型、服务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循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四是高标准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突出抓好高标准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做大做强绿色水稻、乳品、肉类等优势产业,加快复制“鱼稻”“鸭稻”“蟹稻”等有机食品生产模式,推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走活全县循环农业经济。

(作者系汤原县老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