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2016/10/12 9:00:54

富锦市老科协朱福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11月的中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为贯彻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大力向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人才战略、增强供给侧市场主体竞争力要新的发展动能,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结合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就如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认识,聚焦发力,瞄准方向,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全省之力,补齐农业这块短板,加快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全省上下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农业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改革路径。

一是找准症结,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是全面适应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三农”难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必须树立农业工作的短板意识。以富锦市为例,富锦是农业大市,市属耕地面积570万亩。近年来发展“大农业”的短板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农业量大,链短,没有形成产业化,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畜牧业短板突出。  

二是农产品“有产量没质量,有产品没品牌,有资源没财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富锦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后移。就全省问题分析,虽然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但农业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矛盾十分突出,即多的还是多,没有的还是没有,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还不能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目前,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我国城乡消费需求正在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方向快速转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攀升,逐渐成为时尚。这就与我省的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产销矛盾并存。如何解决?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把市场需要的产品该调的调上来。去库存,减少无效供给,调整种植业结构,调优种植业,调准特色业,调强畜牧业,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大力发展我省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我省供给优势的领域。其路径和方向应瞄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高品质食品产业、乳制品产业和畜产品产业。

    二是扬长避短,解决农产品结构优化与食品加工产业短缺的矛盾,是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产品的典型特征是一季作物生长期,农业投入成本近几年持续较快增长,土地产出综合效益不占有优势,而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出现“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矛盾日趋严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尤其玉米库存量猛增,产销转化矛盾突出,以国家专项储备政策成为维持粮农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投入。特别是非转基因大豆,本应成为我省优势农产品,成为食品加工转化的优势,却因为品种、品质、价格及加工转化问题等多种因素制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使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呢?其核心问题就是扬长避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产业链综合效益。以我省农产品为例,必须突出调优发展食用蛋白大豆品种,加快发展我省豆制品加工业,将我省非转基因大豆打造成优势产业链(见专题研究);必须突出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以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玉米深加工水磨法加工工艺为支撑,改变传统加工工艺,打造我省无任何添加剂、具有玉米全价营养的玉米特强粉、面包粉、窝头粉的优质玉米烘焙类原料,为我国玉米食品深加工产品上升为第三大主食打造优势产业链,为去库存,解决玉米国储量大,原粮深加工转化开辟新路(见专题研究)。

[FS:PAGE]

    三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加收入的矛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确保农民增收,构建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业强省战略。

    在全力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结构体系上,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建好三带。围绕建设农业强省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市场引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加快现代农业改革实验步伐,全面优化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全省生态条件,积温带特点,重点建设以优质粳米为主的各市县水稻产业带,以市场需求特色品种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优粳稻品种结构,完善基地基础建设;重点建设以籽粒、糯粘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各市县专用玉米产业带,依据国家不断调整粮食价格的市场因素,科学合理地指导农户调优种植面积,确保年均质量效益稳定;重点建设以食用蛋白含量高的大豆品种为主的各市县大豆产业带,退出高油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引导农户稳步发展种植食用蛋白大豆,增强市场竞争辐射力。

    开发境外。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俄罗斯,采取各种模式搞好境外土地开发,引导农民走出国门,到境外承包土地经营,增加收入。

    优化质量。以市场为导向,提升要素投入精准化,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从规模适度化、种子优质化、农艺标准化、作业精良化,技术体系化入手,提高农业种植业的竞争力,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发展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典型示范。大力宣传、推广绿色有机稻米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水稻种植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建有机水稻种植试验田,通过典型引导,重点发展有机水稻基地,打造品牌、增加效益。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绿色有机农业转变。通过市场检验倒逼农户或合作社种好粮,以优质粮源做强现代农业,为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提供资源保障,提升我省现代农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调准特色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快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特色产业调整步伐,增加经济作物、果蔬作物面积,解决全省各地市县一些村屯地少,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的矛盾,扩大增收渠道。实施“菜篮子”工程。积极引进适应本地栽培的马玲薯、白瓜、各类蔬菜、葡萄等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规模。辐射区域市场需求,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发展果菜反季南运,增加效益。实施棚膜经济工程。鼓励支持发展温室大棚,栽培反季瓜果蔬菜,供应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充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发展食用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山野菜,建立农副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将产品卖向全国。实施特色种植工程。鼓励发展以“前搭着地”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发展高梁、小米、荞麦、黍子、红小豆、黑豆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甜菜、大蒜、白瓜、烤烟、花卉、北药等特色产业;扩大胡萝卜、马铃薯、甘兰等作物生产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全省上下必须从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上科学操作,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至关重要,这是总纲。必须时时把握,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FS:PAGE]

    一是以推进产品创新为方向,构建全新的市场需求供给体系,确保供需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匹配。就我省食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有了好的原料,必然要创新出消费需求的产品,紧紧把握绿色、生态、营养、健康这条主线,在产品开发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更加方便、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价位、中高端消费区域,网点、网络等销售方略上打造营销特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做大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品牌,创造出若干个“五常大米”的全国品牌效应,叫响黑龙江的食品品牌和优势,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全新的绿色食品基地,确保各类要素应用科学合理,符合绿色食品原料要求。全省各地在利用好自然生态优势的同时,针对当地水、土、肥、药、技、机等农业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传统种植观念和行为,予以创新改革,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使用和配置。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我省由依靠传统的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实现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的转变,使农业转型过程科技化、基地建设过程要素投入精准化,从源头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优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大力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运用节肥、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龙头+合作社+基地的合作共赢模式。

    三是以政策牵动为保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的产业优势,确保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目前,我省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市县板块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产业结构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相匹配的问题,各类资源循环利用不够的问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省里不断制定相关政策和调整已有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深加工补贴以及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土地流转,生态环保等扶持政策。我省更要争取国家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推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并保护生产者利益。通过政策牵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四是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动力,构建激发内生活力的经营方式,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发展农合组织。鼓励农民兴办农机等专业合作、土地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承担政府农业发展项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流转。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通过政策吸引,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约化、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经营,加快向合作化经营转变,构建高标准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创新、管理、经营作用,使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主力军。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我省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围绕现代大农业万亩稻田、万亩青纱帐,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精准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特色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农业、采摘果园等多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各类经营服务,转变农业增收方式。

    三、全省上下必须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市场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优良环境

一是构建产业市场体系。立足我省农副产品原料资源丰富、绿色有机优势,重点加快发展玉米食品深加工、水稻综合加工、大豆制品加工和肉牛、生猪屠宰加工、肉鸡屠宰和蛋制品加工,以及乳制品加工和果菜、食用菌加工等8大主导产业链。建立健全区域性农副产品市场、市县有骨干农副产品市场、镇村有产地市场、基地有田头市场的农副产品市场新体系,使市场建设与农业主产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相配套。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实行农超对接,建立农副产品连锁店、直营店,推行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发展农村电商、淘宝等。实施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对同行业、同产品的品牌实施整合,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快推进品牌、标识、产品标准、包装、价格和销售“六统一”,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借助龙江丝路带发展机遇,强力推进农副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FS:PAGE]

    二是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实施现代化大水利建设。紧紧抓住我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三江连通工程规划机遇,继续加快实施现代化大水利建设。建设工程水利。重点推进我省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推进三江连通工程建设,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有效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供保障和支撑。建设生态水利。把水土保持项目与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拓展项目功能。推进山、水、林、田、路、村水土综合开发治理,打造 “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个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保障。建设民生水利。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启动“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保障农民共享水利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平台建设。全省各市县继续完善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职能,建成以“互联网+农业”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综合指挥监测中心,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并为上级部门指挥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力争“十三五”期间,“12316”三农综合服务进村入户全覆盖,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传统农业产业在线化改造初步完成,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

    四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全省各市县以农技推广中心为重点,加强农业推广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引进、选育、推广品质好、产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深入推进科研院校与当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大力推进种业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省各市县、镇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先进农业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作业面积和标准。不断创新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户、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努力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领域,着力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