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富锦市老科协
浅谈地名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2018/8/29 9:18:24

富锦市老科协 张家繁

2018年

 

摘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严峻课题。

地名保护对策: 保护传统增加内涵。移花接木彰显厚重。保护地域文化特色。精准搞好地名普查。制定地名保护规划。科学命名规范程序。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组建地名编纂队伍。

关键词:地名  文化   现状  保护  对策

正文:

 

众所周知,地名是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沉淀承载下来的,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营养,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是一张厚重的名片,承载着、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已经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还出台了《中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地名保护不断走向法制化、规范化。随着近年来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名志二普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有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逐渐淡出,成为历史的陈迹。如何加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传统地名文化,弘扬地名文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以编纂富锦市地名志为例,就地名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浅谈相关对策,以求共识。

一、富锦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富锦市1909年建县,百年来的地名文化厚重而又闻名遐迩,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地名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逐渐消失,一些抗日遗址也都因实体消失而地名没有记载成为口头流传。如富锦市民国时期的“小红楼”、建国后的“东风饭店”、改革开放期间的“农贸大市场”、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到人为改变的“大龙眼”、“小龙眼”生态景观等地名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富锦是抗日革命老区,1945年日本投降所残留的松花江“白炮台”、南岗碉堡“射击台”、“飞机场”等遗址因地名缺少记载都已消失。类似问题在二普地名志中都因缺少文字记载而遗憾。目前,新地名“西化”、“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房地地名、商服等地名资源业态、远离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追求“西化”、“洋化”,不伦不类,既无出处,又无准确定义,缺少地域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地名遭到了挑战和冲击。这种状态需要在不断加强传统地名的挖掘保护、创新时代特色地名的发展中摈弃“西化”,弘扬祖国优秀地名文化特色和内涵。

二、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对策之一,保护传统增加内涵。对城市改造规划布局,凡是能够继续沿用老地名的。如桥、街、路、胡同等等,路的长短、宽窄、路面质量与原来相比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功能基本没有大动的,仍然可保持原来的地名。

对策之二,移花接木彰显厚重。让老地名在新建筑上“重生”。对改建后的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建筑物的名字来纪念这一带曾有过的一些街路、遗址、古迹,让历史在这里传承,增加历史文化厚重。如“富锦民国一条街”的建筑和挖掘,既要保留现存景观实体,又要增加新的地名文化气息,使历史与发展和谐统一。

对策之三,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富锦市是闻名遐迩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被誉为“黑土绿谷、北国粮都”,国家商品粮基地,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城市,沿江而建,地理位置、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新地名命名要与城市特色相协调。作为民政部门,在地名规划中,新地名要突出当地特色,要尽量反映当地的人文、地貌、文化特点,不能与其他城市雷同。对新开发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名类别,要做出地名预命名方案,召开市级专项会议研究地名文化内涵,力求新地名与城市特色、地理环境相协调。特别是老城区改造的地名规划应该和城市改建规划同步进行,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资源,不能把城市地名历史文化衔接传承变得“陌生”,而应赋予新的内涵和厚重,体现薪火传承。

对策之四,精准搞好地名普查。地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必须采取政府行为,以法制化、规范化做好顶层设计,由地方民政部门指导协调各镇村、部门、单位及各类资源载体,建立地名文化特点保护名录,存档立卷,让宝贵的地名文化代代得到全面保护与珍藏。首先精准资源范围和存量。要组织精干力量,聘用专业人才,对城市地名进行全面普查,详尽地掌握地名资源的存量,摸清地名的历史和现状。理清保护范围,确立保护内容,系统认定、分类,建立保护名录。其次精准词条内容和结构,做到词条列项准确齐全,不同领域地名词条设计不同项目,突出特点内涵。第三是精准材料选取。精准材料就是所录地名资料要全部有权威出处。以富锦市为例,在这次地名志编纂中,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二普资料不够全面的情况,编写人员从精准资料入手,先后查阅了《富锦县志》《富锦市志》《富锦百年大事记》《富锦年鉴》《中国共产党富锦市历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富锦市组织史》《富锦文史资料》《富锦县金融志》《中共富锦市委老干部局志》及各类镇志、村志、部门志等,使材料收集查证录制达到精准精细全面,确保了地名志内容质量精准。第四,精准漏补词条选用。针对二普需要查找漏补的词条,编纂人员深入到漏补单位,反复查找原始档案,多方求证核对,予以增补。如“富锦种畜场”、“富锦良种场”词条,历史地名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富锦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地名志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对策之五,制定地名保护规划。在制定地名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老地名的保护,并制定地名文化保护规划,避免地名命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把重视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放在首位,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与地名文化内涵和谐统一。在地名规划设计中,既要反映城镇规划意图、功能分区和建设特点,又要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的人文特征,体现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服务。如富锦市规划设计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词条,就非常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彰显绿色理念文化内涵。作为民政责任职能部门,必须精准规范各个方面地名资料积累和报送。制定本地地名资料规范积累和报送规划,做到既有年度计划,又有全面的、近期、中期、长期保护规划,并使规划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对策之六,科学命名规范程序。地名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地域性、时代性,与城市文化、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那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区片或自然地理实体以及重要景区景点等命名时,应规范程序,科学操作,启动民主程序,让专家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讨论,做到集思广益,体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形成科学地名。对城镇乡村道路命名前要经过广泛征集地名,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初步命名方案,再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征求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命名,做到区域通畅,家喻户晓。

对策之七,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了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地名文化保护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民政地名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地名保护宣传力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举办展示、论坛、讲座以及互联网等形式,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自觉维护和保护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消亡的老地名原址上设立各种标示牌,说明老地名的含义和新地名的由来,增强社会各界对保护地名文化的责任感。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利用微信群等群众性方便快捷方式,宣传地名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对策之八,组建地名编纂队伍。地名文化保护离不开地名编纂,需要精干专业人员精心操作,才能编纂精准地名文化典籍,因此,各地应在不断总结地名二普经验教训基础上,创新地名文化保护编纂机制,把一方有经验、有积累、有文化素养,全面、经济和社会事业阅历丰富,又在主干线工作过的老专家、老学者等复合型人才选聘到地名文化保护队伍中来,做到实地普查调研材料精准,编纂路径清晰,列项不疏不漏,确保编纂地名文化展现地域特色和反映历史厚重,突出时代传承与发展。如佳木斯市所属市县区在这次编纂《佳木斯市地名志》工作中,全部聘用当地各类专家、人才,使民政部门利用外脑,整合优化编纂资源,达到了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效果与有效传承、提升了地名志编纂工作的质量创新与民政工作的社会化合作共赢。

[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