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富锦市头林镇头林村养牛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富锦市老科协调研组
2019年10月
10月下旬,市老科协调研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兴村富民为目的,深入头林镇头林村,对该村发展养牛产业进行专题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帮助分析该村发展养牛产业兴村富民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并提出发展畜牧业,作强作大养牛产业若干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
一、头林村基本概况
1、区位、交通、人口、资源
头林村即头林镇所在地,距市区偏东南60华里,市内通往兴隆、宏胜公路客车必经头林村,南邻该镇二林村,北邻新胜村,西邻双林村,东与建华村接壤。全村总户数865户,在册总人口2365人。常住人口1270人。全村户在房在人不在的空心房45座,灭迹房42座,老、旧、破、空闲未拆除房3座,全村土地面积29061亩,人均12亩。
2、村级产业结构
该村支柱产业为种植业。2019年种植大豆9200亩,玉米8930亩,水稻7700亩。少量杂粮、蔬菜(自消自用)。岗地21000亩,低洼地7750亩。该村土质比较肥沃,多为黑土和草甸子土,腐殖质丰富,土壤通透性良好。小气候为第三积温带上限,适合于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该村30年前,村南北多为大草甸子,水草丰沛,村民早在50年前就有养殖牛羊历史。截止2019年,全村养牛近40户,养牛400余头,有近15户养牛在15-20年以上,平均每户养牛10-15头。10年前该村就有酿酒农户,村民利用村北道街地下水线天然优质的自然条件,试行酿酒,逐年发展,现该村涌现酿酒户14户,水面养鹅,林下养鸡一户,养鹅80只,养鸡3800只。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开豆腐坊3户、开超市8户,开机械维修部7户,开油房1户。均是个体经营单打独斗未形成抱团合作。
3、人居环境及生活收状况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形势推进,头林村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对小康生活目标的追求越加迫切。经调查,全村现有砖瓦房230栋;土草房改造的43栋。全村水泥道路全覆盖。街道排污设施不够健全。2009年全村安装自来水,室内改厕  12户。随着产业兴村富民步伐的加快,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据调查,头林村自2015年以来,村民靠贷款种地农户逐年减少,截止2019年,全村贷款仅有17户,贷款总额只有180万元,每年还贷率100。全村银行存款户达70户,比五年前上升50。据调查,全村酿酒户、养牛户90以上银行均有存款。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1.6万 元,年人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达210 户以上。村集体无外债。土地确权后,三清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土地18300亩,建档立卡农户12户。2户住进镇敬老院。
二、村级产业现状及优势短板分析
1、目前饲养肉牛形势
    头林村养牛产业风生水起,规模渐大。该村发展以养牛为副业的畜牧养殖由来已久,早在50年前,村民利用地域内湿地草甸广阔、水塘星罗棋布、草木丰沛的自然资源,自发的发展畜牧养殖业。随着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为农村产业发展,兴村富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勤劳睿智的头林人奋发图强,出现了以农带牧、以牧养农,农牧双赢的可喜场面。据调查,截止2019年,全村养牛已达40户,养牛400头。2010年以来,每年养牛户以比率递增,饲养头数以每年比率增加。平均每户养牛存栏数10-15头,养牛最多户王强养牛30头,年均总投资105000元,每头牛需投资成本3500元,平均每头牛每年纯获利1万元至1.2万元。王强一家现存栏30头,等于库存人民币30-40万元。每年卖10头,获纯利润现金10-13万元,库存30万元,并且不影响种地,农牧双收。村民孟兆惠十年前因患病治疗导致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村干部帮助他养牛脱贫,10年来养牛共80来头,总收入50多万元,早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富裕户,在城里买了楼,儿子结婚后银行还有存款。前不久,他家又卖了6头牛,收入8万多元。存栏还有14头,价值20多万元。孟兆惠深有体会的说:自从念了“养牛经”,我才走上致富路。
2、发展养牛业的有利因素
(1)产仔牛可自繁自育,不用高价外买。
(2)肉牛市场畅销,不愁销路。肉牛购买商上门购买,也可网上销售。市场牛肉走俏,饲养户可自行屠宰,卖肉获利更多。
(3)饲料易解决,自家责任田种玉米,既可以解决牛的精饲料,又可玉米秸秆粉碎解决粗饲料。
(4)养牛不需高端技术,自养自防疫,只要肯付辛苦,谁都可以饲养。牛舍简易,投入不多。
(5)粪便还田,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节省化肥开支。
3、影响头林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惯性思维观念滞后。村民几百年形成的靠种地打粮,靠卖粮出钱,维持温饱生活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单一农业种植结构,忽略了农副结合,以副养农的发展战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导致头林村出现养牛产业起步虽早,但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
(2)满足现状,不思致富。有一大部分人盲目满足于2-3垧地的收入,满足于砖瓦房、大米白面家常饭,种地有补贴,养老有政策的现有状况,知足感十足,不追求大富大贵,胸无大志,缺乏致富动力。
    (3)闷头种地,不闻信息。调查发现,一部分村民想增收致富,但受文化和环境限制,不了解外界增收致富信息和经验,心里干着急,处于致富找不着路,增收摸不着门的被动状态。
    (4)不肯吃苦,信心不足。一些人想致富,想搞产业,但一想自己一无文化基础,二无资金铺底,便放弃致富增收念头。另外,确有一些人明知道养牛挣钱,一看养牛户一年到头天天有活,天天围着牛圈转,嫌埋汰,受不了这个苦,挨不了这个累,遭不了这份罪,所以只好抱着种地一条道走到黑,这些人没有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
(5)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代大农业解放了的大批劳动力,很多人很多时间白白地被浪费。
    (6)头林村区域内的粮食,秸秆没有充分转化增值,饲料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7)辖区内的沼泽、水面、林地资源有待挖掘。区域内产业的发展空间及发展潜力需要产业做大规模才能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目前,养殖业和酿造业现有规模影响市场拓展,限制农民增收。小打小闹,局限于小家小户饲养、小作坊制造模式制约了村级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指导思想。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宗旨,坚持以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为重点,以兴村富民为目标,向土地资源要效益,向特色产业要效益,向扩大规模抱团取暖要效益。规划、措施到位,稳步实施,争取政策扶持,做强做大产业,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村屯发展。
2、认准、咬住重点特色产业,作大作强。头林村虽不具备城边、江边、山边地缘优势,但这里粮多地广,堪称农业大镇,且交通便利。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借鉴多年发展畜牧养殖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肉牛饲养数量。充分利用牛食粗饲料多,精饲料少,圈舍简易等特点,有计划调动养殖户发展饲料规模,力争每户每年增加现有存栏数的25%。力争2025年全村养牛数量增加1.2倍,达1000头,实现养牛千头村目标,让头林村真正牛起来,成为酿酒之乡、养牛之乡。
3、拓展养殖种类,形成多品类。禽畜并进的态势。调动村民不仅发展养牛业,还应鼓励村民发展养羊、养狗、养猪等养殖产业,羊、猪、狗在市场销路畅通,是不可忽视的增收门路。利用头林村林地、沼泽水面资源,鼓励和发动村民养鸡、养鸭、养鹅。2019年村民金荣久在村东北树木里养溜达鸡4千只。利用林边水塘养鹅80只。据观察,头林村林地和水面仍有可利用资源,建议2020年村里发包林地和水面,支持村民禽类养殖。力争养鸡达1万只,养鸭2千只,养鹅3千只,争取仅禽类养殖增收40万元。饲养方式可采取股份制,抱团取暖,抵御风险能力强。也可以孤军作战,独挡一面。
4、规划禽类深加工项目,实现产、加、销食品链条。对发展的生态鹅、鸭、鸡提升品牌销售,在增加规模饲养的同时,提高单只效益。可在镇内设立鸡、鸭、鹅大锅炖,定点饭店销售等,广开市场销路。
5、增加村级文化元素,达到以文助商。一是增加文化品位,在村路旁和养殖户门前设立关于乡村振兴、农牧并举、发展产业、兴村富农等内容的标语宣传牌,潜移默化的向农民灌输谋求致富、实现小康的思想。二是建村史馆,编写村史、家史,引导村民慎终追远,莫忘祖德宗功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北大荒人的精神,启迪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四、发展村级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班子成员引导村民转变传统的农耕观念,带动村民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尽早从小农经济的束缚解脱出来,彻底改变靠天吃饭,靠地打粮,靠卖粮度日的小富即安,满足温饱的惯性思维。
2、政府政策支持,大力倡导农牧并举。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把发展产业做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当前,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支持农民种粮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也应出台一些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产业的优惠政策。只是近期在市场猪肉紧缺的情况下,出台了鼓励农民养猪的养千头猪补助50万元的推进政策。建议省、市政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全面统筹考虑,广泛调动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中来,不可以只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的积极性,出台与种粮密切相关的养牛、养羊、养鸡等畜类、禽类养殖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养牛(或养羊)给予贴息贷款。饲料补贴等,鼓励更多农民走上农牧并举产业致富之路。
3、发展电商,广开销售渠道。个别业主由于信息不畅,销售方法缺乏科学手段,导致产品滞留,因此,应广泛应用电商、网络销售与市场柜台销售相结合渠道,力求产、加、销形成链条。应提倡订单式养殖,以防止不可预料因素造成产品滞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特色种植,提倡产品循环经济效益。据考察,特色种植在各乡镇风生水起,渐成规模和常态。二龙山镇大永善村村民张国祥一家种植糯鲜粘玉米80垧,每垧纯收入2.5万元,是种植普通玉米每垧地收入的7-8倍。鉴于头林村养牛户渐多的实际,建议该村引导村民引进糯鲜粘玉米种植,既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又为养牛户提供牛爱吃的鲜甜粗饲料。种植糯鲜粘玉米从种植、收获、加工各环节工艺流程不复杂,操作简单可试行试种。
5、就地育人,培养养殖业专业技术人才。饲养人员应懂得畜牧养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养殖、繁育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及防疫治疗方面的知识。市、镇、村三级政府应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之中。每年有计划的选送本村有培养前途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大学落选生免费送佳木斯成人农业学院学习,可免费参加短期农业畜牧技术培训。结业后持证上岗,可作为本村专职农牧技术员,承担全村农、牧业技术指导职责,参照村干部年补贴数额给予相应待遇。积极动员和鼓励从本村走出去学业有成,在外地就业创业成功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为家乡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乡亲致富无偿捐助资金,帮助引进可行性项目和提供技术服务。
6、建设饲养基地,畜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兼顾。经对头林村养牛户的走访调查,发现100%养牛户均在自家庭院圈养,没有一家在村外设有专门饲养场地。此种状况极易造成人畜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不附合当前人居环境要求。非养殖户对此呼声强烈,村干部也正在筹划解决发展产业经济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矛盾,意欲在村外拿出一块场块做为养牛基地。建设新基地要合乎标准,圈舍、餐饮、水电、饲养员工作休息室、储料室、母牛产房、饲养室、兽医室以及建筑材料、造型等统筹考虑统一设计,力求30年—50年不过时。资金问题采取三点办法,即政府支持一点,村里拿出一点,养牛户自己掏出一点。基地建设应本着力求标准、适用、量力而行。
7、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先验。市、镇两级政府应有计划、有目标组织养牛村屯干部、养牛户到养牛先进典型示范场家考察学习他人养牛经验、作法,解决粗放传统饲养陋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将饲养水平、技能、效率提升一步,以促进产业兴村富农取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