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桦南县老科协
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
2022/1/10 9:38:01

——梨树乡老科协   夏治瑞

 

    关于红军长征,共讲四个问题。一是红军长征的历史回顾。二是长征途中的惊险斗争。三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四是长征精神的现代价值。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回顾

1、什么是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重大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由彰明等地出发,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军长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战斗之险、环境之恶和规模之大,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含重庆为15个省市),经历了大小600多次重大战役战斗,敌我兵力之悬殊也是亘古未见的;过近百条江河、翻40座高山险峰、走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最后,红军仅剩不到3万人。

2、红军为何要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日寇侵略,红军被迫做出北上的决策。二是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作为红军当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

毛泽东则认为,红军突围长征不是消极的逃跑,而应是积极的行动,其基本任务,一是为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三是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继续逐步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

3、长征的历史过程

红军长征主要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早在1934年5月,红军就有打算决定撤离中央根据地,准备长征,而且随后做了一系列准备。7月7日,临时中央提出了抗日主张,并派寻淮洲、乐少华率红七军团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为长征探路;将战火引向国民党老巢。7月23日,中央派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离开苏区,打通与湘鄂赣根据地联系通道,为战略转移做准备。同年6月,周恩来派程子华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传达中央指示。

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长征的政治指令。10月10日晚,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长征正式开始。

在准备阶段,有两个人做出了特别巨大的特殊贡献。一个就是周恩来。他作为当时最高“三人团”之一,从组织、兵员、物资、军事、舆论上,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准备。另一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于都河探路、架桥,扩红,因为怕泄密,毛泽东以填词的方式,向中央建议。毛泽东写道:“7月23日凌晨登会昌山,作《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略转移的突破口在哪里?一看就知道。

第二阶段:中央红军长征失利(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湘西遭遇了惨败,红军人数锐减4万多人。就在红军面临灭顶之灾之时,毛泽东力争,促使红军转兵贵州。12月,占领通道城,后又攻克黎平,强渡乌江。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第三阶段:长征发生转折(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转变了打法,灵活机动,声东击西,最后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出其不意抢渡金沙江。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可以说,四渡赤水既毛泽东活用兵法的典范,又是神奇克敌的杰作。

紧接着,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我们党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支援。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然后,红军完全摆脱围追堵截。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会师。不久,在小金实现了两军会师。

第四阶段:北上南下分裂(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当时周恩来生病不起,张闻天、博古威信不够,斗争经验不足,而毛泽东又名不正言不顺,与张国焘的斗争形势极其严峻。

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八个主要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主要领导地位。还有一类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会议。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不断地为统一红军会师后的战略行动方针而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展开斗争。

1935年6月两河口会议至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前的重要会议和事件:一是两河口会议,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会议,中央提出北上抗日主张,建立陕甘根据地。张国焘反对,但因为比较孤立,中央还是通过了决议。二是黑水芦花会议,主要研究两军会师后如何统一指挥的问题。由于张国焘的要挟,周恩来从大局出发,让出红军总政委一职,由张国焘接任,张国焘掌握了军权。三是沙窝会议,将红军分为左路军、右路军。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率领;右路军由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中央随右路军行动。四是毛儿盖会议,对张国焘分裂路线做了一些斗争。五是右路红军过草地。六是一份密电——“九九电报”暴露了张国焘的丑恶嘴脸。七是巴西会议,中央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八是俄界会议,针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做法,中央要求张国焘停止分裂红军、分裂党的活动。

第五阶段:胜利抵达陕北(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红军颠沛流离,终于找到了家,有了归宿。

1935年9月17日突破腊子口,这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毛泽东从旧报纸上发现陕北有红军存在。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陕北有红军,革命有基础。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吴起镇会议,宣告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会议的历史贡献,一是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二是确定陕北为新的革命中心,提出“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的战略任务,三是加强了对陕北根据地的领导。从吴起镇会议开始,红军的指挥权真正开始交到毛泽东手里。

1935年11月上旬,红军发动直罗镇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师长牛元峰自杀,俘虏5300余人,缴枪3500余支,大涨了红军将士的士气。

第六阶段:红军会师陕北(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原红二、红六军团等)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已经基本确立,红军发展也非常顺利。

二、长征途中的惊险斗争

长征途中的斗争是惊险无比的。在长征路上, 一是与国民党的斗争;二是与险恶环境的斗争;三是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

1、与国民党的斗争

长征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出动重兵,加上飞机大炮,对红军围追堵截,三大红军损失巨大。

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和百丈关战役最为激烈。红军建军史上两次最惨重的损失:一次是湘江战役历经9天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另一次是1935年9月,张国焘违抗中央决定,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到成都吃大米”,与国民党川军在百丈关激战,损失4万多人,几近折半。

1935年三四月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歼敌12个团,打开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红二、六军团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的大迂回作战,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红二十五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之战中粉碎了蒋介石围歼阴谋,与红一方面军的飞夺泸定桥、红四方面军的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斗并列长征史册。

2、与险恶环境的斗争

长征途中环境无比险恶。比如爬雪山,红一方面军翻越夹金山,红四方面军翻越党岭山,红二方面军翻越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不计其数。

跟爬雪山比,过草地更艰难。红军战士把过草地比作“走地狱”,而且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穿越草地有四难。一是行走难。一望无涯的草地没有路,人和骡马须跳跨草甸前进。过草地,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来不及抢救被污泥吞噬;时逢下雨不小心滑倒了掉进泥沼;过河时,虚弱的身体经不住冰冷河水的刺激,被急流冲走。二是食饮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或麦粒,两三天就吃完了。还有一多半路程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有毒,吃了会死。后续部队吃不上野菜、树皮,就将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挑出来,洗了再煮吃;煮水有毒,没有喝的,就喝人尿、马尿。三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下午往往黑云密布,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指战员身上的衣服总是湿的。夜间降温至零度左右,冻得瑟瑟发抖。四是宿营难。找不到干地,就在泥泞渍水里铺点东西露宿,或就地而卧,或坐着打盹,或背靠背睡一会儿。若风雨交加,就在淋浇之下煎熬。次日清早,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背的战友。长眠在草地的战士成片成堆。

据史料记载,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过草地的第一支部队是右路军(1935年8月下旬,经过改编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经过七天的艰苦跋涉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张闻天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3、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

长征路上的党内斗争,主要是两大斗争。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个斗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第二阶段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了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先说第一场斗争。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这场斗争的转折点就是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做出的四条决定,其中一条毛泽东同志选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长征路上与博古、李德的斗争,一共有八次会议。这里只以五次会议为例: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毛泽东力主改变行军路线,转兵贵州的正确意见第一次获得通过。12月18日黎平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的军事路线。1935年2月5日“鸡鸣三省”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主任。3月10日苟坝会议,提议建立中央政治局新“三人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5月12日的会理会议,总结四渡赤水经验,批评了林彪,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红军后续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国焘并不是一开始就搞分裂的,他的分裂主义是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的。一开始,张国焘对会师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发现红一方面军只有不到3万人,实力远不如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张国焘的内心起了变化。在两军会师后的第一个会议——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的心理开始失衡了,野心逐渐膨胀,他想当军委主席。但是,毛泽东没有让他得逞。军委主席是朱老总,谁也无法替代。后来是周恩来让出红军总政委,在黑水芦花会议上,张国焘当上了红军总政委。沙窝会议,中央将一、四方面军混编,成立左、右路军;毛儿盖会议上,中央批评了张国焘的阳奉阴违行为和错误的南下主张。9月9日,他还发了密电给陈昌浩,称如毛泽东不听,要采取断然措施,“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什么是“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把人消灭了就是最彻底的。这份被称为“九九电报”的密电,把张国焘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了。幸亏叶剑英警惕性高,首先看到这份电报,马上拿来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才下了最后决心。在巴西会议上,中央讨论决定,单独北上。这个时候,张国焘说中央是逃跑主义,不承认这个中央,决定另立中央,搞分裂主义。在俄界会议上,中央对张国焘提出严厉批评,并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三、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1935年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就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一种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党忠诚,理想坚定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的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实现党的理想的坚定信念。

长征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这跟人有关。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华民族相当多的优秀子孙。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参加了长征。十大元帅唯有陈毅因伤留在苏区,没有参加长征,其他人均参加了长征。十员大将中,唯有粟裕、许光达两人没有参加长征,其余八人均参加了长征。当时这些领导人、元帅、大将都很年轻,他们中25-29岁的11人,30-39岁的11人,41-48岁的4人,都有坚定的革命理想。

2、不怕困难,勇于牺牲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有天上、有地上,还有党内的斗争。各路红军都遭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过生死决战,尽管有巨大牺牲,但最后都摆脱了敌人的围堵。在那种特殊环境下,红军将士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3、实事求是,机动灵活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之后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战略战术机动灵活,军事斗争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使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4、顾全大局,团结友爱

长征是四支军队先后出发。他们互相接应、配合、支援,这在长征的始发和最后会师阶段表现得非常突出。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整个长征途中,特别是这种团结互助、为了援救同志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品德,表现得十分突出。贺子珍就是为了救战士,被飞机炸伤。头部、胸部、臂膀受伤17处,许多弹片取不出来,留下后遗症。后来疼痛难忍,到苏联疗伤,也没有全部康复。这充分表现出红军指战员无私无我的阶级友爱。

5、依靠群众,患难与共

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群众。红军在离开中央苏区踏上漫漫的长征旅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以巨大的支援。红军经过雪山草地,很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和军队纪律,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从而得以征服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四、长征精神的现代价值

尽管长征已经过去85年,但红军长征精神依然鼓励着千百万人。尽管时代不同了,但长征精神的激励作用依然存在。作为当代人,我们要学习和领会长征精神的真谛,不断汲取长征精神的丰富营养,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1、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目标,信念是力量。在讲到长征时,邓小平同志曾经动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念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摧不垮的。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说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李中权少将曾经参加长征,后来担任过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享年100岁。李中权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而且他们全家9人都参加红军,被誉为“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他家9个红军中有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张学良将军在谈到长征时,也是感慨地说:“毛泽东这个人啊,万里长征他(毛泽东)能统驭,他有这个力量。”“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中心思想。”张学良将军所说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指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不仅在过去,在当今依然重要。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为实现中国梦而树立人生理想,必须为实现中国梦而坚定理想信念。

2、践行初心使命

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推倒三座大山、谋求民族解放为初心,以北上抗日救国救民、穷人翻身当家做主人为使命,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举世无双的人间壮举,践行着他们坚如盘石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我们生长和生活在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干部、青年和新型农民,在学习这段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类奇迹的时候,又怎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以及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呢?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能变;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结合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践行初心使命。

3、培养奉献精神

当年的红军为了革命,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在内。因为有了奉献精神,所以就会变得无私、纯粹、勇敢。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奉献精神。现在有的人不讲奉献讲索取,碰到利益斤斤计较。奉献精神几乎成了“稀缺资源”,这是与长征精神背道而驰的,也是与我们共产党人崇高而辉煌的事业格格不入的。

4、坚持艰苦奋斗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长征那样的苦都能坚持下来,那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吃苦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的,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红军将士,在长征中,砥砺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长征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凡是有理想、有作为、志存高远的人,都一定不会辜负党的期望,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5、践行群众路线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与人民群众有力的支援分不开的。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必做三件事:首先积极宣传发动群众,然后是严格执行军纪,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后是做好事做实事,包括为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革命政权、武装,等等。严明的纪律和实际的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了军民关系,红军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战士的远征。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红军战士学习,要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是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毛泽东把人民比喻成什么?水、眼睛、土地、上帝。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历史,是任何帝王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说,今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也不要忘了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走好群众路线。

 

注:根据有关党史讲座资料缩写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