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实施“四优”工程提高粮食产能
2024/9/20 9:05:18

 

2024年7月按照佳木斯市老科协工作要求,富锦市老科协就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和建言献策专项提纲深入试验示范基地、家庭农场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版图面积8224平方公里,辖11个镇、267个行政村和农垦建三江管理局3个国有农场,区域耕地总面积974万亩,其中市属耕地570万亩,是全省耕地面积最大、粮食商品化率最高的产粮大“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享有“黑土绿谷、中国粮都”美誉。2023年区域粮食总产量达到65.17亿斤,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

近些年来,富锦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施“四优”工程,即“优服、优田、优技、优品”,大力推进粮食产能大幅度提升,为黑龙江省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稳固的“压舱石”贡献出富锦力量。

一、实施“优服”工程,持续优化政策扶持,为粮食生产增添强劲动力

(一)开展人才兴农战略。富锦市深入落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聚焦人才振兴发展,实施人才赋能聚势,为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增添动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近两年来培训乡村振兴“领头雁”人才75人,村级管理人才400多人,其中针对133名择优选配的驻村第一书记,探索推行“一分实践田”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了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加强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省考、选调生招录等方式,三年累计为基层招录人才355人;着力打造政策高地吸引优秀人才,三年共招引优秀人才794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17人,副高级职称人才1名。积极推行柔性引进人才机制,中科院杨福水稻育种工作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团队、东北农业大学团队、佳木斯大学科研团队等“智囊外脑”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网络课堂与田间课堂相结合,把知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两年来共建立各类技术服务群46个,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为全市农业产业振兴广泛积蓄了人才力量。

(二)加强惠农金融支持。富锦市统筹金融服务资源,坚持“支农、支小、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发挥资金政策支撑作用,全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金融”“保险+银行+订单+土地托管+农业科技+N”等新型支农模式,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广惠农e贷、托管信用贷、聚农贷、农易贷等金融产品,2023——2004年春,全市金融机构发放春耕生产贷款45.89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5%。大力支持中国人寿、中国人民财产、阳光农业等保险公司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强力推动现代化农业一体循环发展,加大产业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加工、冷藏、秸秆打包离田等生产全过程设施农业体系不断壮大。激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粮食产能,增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22年投放托管贷款2222.21万元。全面落实农机购置、深松整地、统防统治、休耕轮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全市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三)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富锦市深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农增收的新路子。2023年,富锦市被授予“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县(市)。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目前全市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10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404家,家庭农场15060家,龙头企业23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宽领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2023年全市服务对象和服务组织数量较上年增加18.4%。全面活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能力,依托北大荒农服集团公司、中化集团农服公司等企业资源,开展农资直供、区域性集中配送等经营模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全链条、全要素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立足国、省服务方案和作业标准,进一步创造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有效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数量、服务营业的收入、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小农户数量,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主体、农户共赢。

二、实施“优田”工程,持续优化农田管护,为粮食稳产奠定坚实根基

(一)强化黑土地保护。富锦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强化制度落实和科学保护,牢牢守住耕地质量和数量,切持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重点抓生态保护、农田水利、田间配套、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五大工程”,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196.6万亩,土壤有机质提高3%,平均亩产提高了10%。统筹管控表土剥离工程实施、运输、存储和管理与再利用,对剥离出的黑土进行集中存放、统一管理,优先用于土地复垦、低产田改良、生态修复项目等,切实管好用好黑土资源。推动“3+2”田长制有名有实,全市设置五级田长43631人,通过定期巡田监管黑土耕地动态情况,有效遏制了“非农化”“非粮化”等破坏黑土耕地行为及盗采和非法贩卖泥炭黑土案件发生。推行科学轮作,推广深松整地,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改善耕层机构,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有效解决土地板结问题。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富锦市坚持精准有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耕作条件,提高抗风险能力,夯实农业生产“耕”基。大力开展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以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为目标,全面实施万亩水田(永胜)、万亩旱田(漂筏)、德安(黑土保护)、福来(黑土保护)四处示范区基地建设,建设总面积2.5万余亩。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已建成幸福、红卫、红旗三个灌区,三大灌区总设计面积48.78万亩,建有干渠9条、支渠24条、斗渠362条,目前实际灌溉面积27万亩;以国省三江连通工程为引领,正在投入使用的锦西灌区农田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10万亩,预计可增产粮食26.6万吨;全市还有抗旱井14613眼,相关配套设施6900台套,可解决261.6万亩农田抗旱需求。夯实育秧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1.2万栋,智能催芽车间30个,催芽车间单批处理能力达到4570吨,水稻智能化催芽、工厂化育秧面积达到210万亩。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富锦市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为牵动,改革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发挥资源效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0万亩,占市属耕地总面积的45.6%。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探索出“农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小农户”“生资经销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小农户”“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小农户+粮食销售企业”“龙头企业+”四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超过400万亩,占比70%,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工作,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规模作业和订单预售等办法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土地经营效益。2024年全市共有115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托管,落实全程托管面积79.54万亩,全省第一。玉米全程托管平均亩增产50斤、亩均节本22.6元,大豆全程托管平均亩增产20斤、亩均节本12.7元。

三、实施“优技”工程,持续优化技术指导,为粮食产能提升插上腾飞翅膀

(一)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富锦市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引领,不断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推进2个省级和2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34个“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发展科技示范户900余户,落实各类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0余项,为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储备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农业新科技示范,落实“三新”省级示范区、区域示范区、黑土有机转化示范区、航化示范区航化水溶肥料促早熟作业,实施减肥增效示范计划,示范应用微生物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3%,增产率3%;实施大豆玉米一喷多防、一飞多效示范,项目区面积200多万亩,有效提高了作物防灾促早熟水平。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方向发展 。持续研究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田间试验和实践经验摸索三大主要作物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提出合理配肥建议,截至目前采集土样5.3万个、化验26.5万项次、推广配方施肥技术829万亩次,在减少农业投入基础上实现粮食增产。目前,富锦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1%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6%以上。

(二)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富锦市坚持实施“金种子工程”,加强种子研发、示范和调整,以优良的品种提升优质粮食供给能力,全面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科学家工作室—杨福水稻育种工作室,利用中重离子束辐照诱导远缘杂交等技术,按照三积温水稻品种稳定性强、苗头性好、高产性突出、食味优等特点,开展寒地优质、多抗、广适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目前全市示范水稻新品种64个。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优质专用品种科技创新中心”,在大豆种子繁育、高产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确定了高油大豆提产增效等三十多个合作项目,选定适宜富锦积温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45个,2023年全市农作物总面积564.7万亩,其中大豆种植面积257.37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5.2%。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47个玉米品种展示工作,利用直链淀粉水溶液更稳定、多支链淀粉持水性好,工业生产中淀粉乳不易脱水与干燥且能耗更高的原理,将品种按照生育期、营养品质指标、品种类型等原则划分为4类进行展示,并按照不同加工企业要求为农户推荐优质品种。目前,富锦市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

(三)大力建设数智农业。富锦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数智网、点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提高生产经营监测能力和质量溯源管理水平。建设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全市已建成70个农情测报点、100个病虫害监测点、8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和田间物联网系统,归集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等数据,集成农田设备物联、全市病虫害预警监测等服务,前端研发并推广“富农通”手机APP,把生产农时、关键技术、农事标准精准传送到千家万户。建设土地遥感监测平台,进行作物分布监测、灾害监测、核心区的长势监测和估产监测等,实现数字化手段精准管理、指导全市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黑土耕地质量监测平台,全市已布设10个国家级、97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动态分析土壤有机质、容重等耕地土壤属性、养分指标变化,对有效土层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PH值等16项指标进行监测,切实提高全市精准农业发展水平。加强智慧农机建设,全市已建立大型农机合作社45家,拥有各类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12.44万台,农机总动力达166.78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9.39%,开展社会化服务近100万亩,在土壤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实现了7天完成大田播种,12天完成大田收获。全市推广标准化种养殖技术34项,专项技术标准化到位率超过90%。

四、实施“优品”工程,持续优化粮食品质,为粮食产业创造更高效能

(一)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富锦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绿而美、绿变金”的发展道路,持续壮大绿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优质农产品质量。以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万亩水田建设为驱动力,全市耕地全面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的70%以上。持续加强源头施绿,深入落实农业“三减”,大力开展“绿色生资”行动,2023年富锦市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县,是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县。持续开展农业污染面防治,建立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络,成立市、镇、村三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338个,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近850吨。建设村级粪污集中收集点14处,规范散养户散乱堆放行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68%,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大力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品种假冒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经销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农资质量安全,有力保证了农产品质量。

(二)提升名优品牌价值。富锦市立足农业生态与质量安全优势,大力推进地理标识产品、名优农产品品牌创建,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突出富锦非转基因优质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以“富锦大米“富锦大豆”两个地理标识产品商标为统领,全面带动“裕锦山”“东北小碗米”等地方名优品牌创建,目前全市已认证绿色食品标志51个、有机食品17个。大力宣推优质农产品,开展“粮都优品、飘香中国”系列展会,推动名优产品走进京津冀、江浙沪、大湾区,持续发挥“绿谷粮都”大型电商平台现代营销优势,全面叫响富锦农产品品牌,富锦“粮都优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引导优质农产品提升价值,大力扶持象屿生化、诺谱制药、绿谷酒业等企业,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融合共营模式,统筹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调动了企业品牌经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富锦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落实“两个责任”“四个最严”,加速推进“中国粮都”向“绿色食都”转变,为富锦名优农产品品牌铺就了更加靓丽坚实的底色。

(三)聚力农业产业建设。富锦市积极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格局,健全流通体系,补强产业链条,全面提高粮食产能和效能。大力提升粮食收储能力,积极引进中粮、象屿金谷、万里利达等粮食仓储龙头企业,2022年中储粮直属库又落地富锦,建设仓容24.15万吨,目前富锦市粮食有效仓容达到2406万吨,是全国粮食仓储能力第一县,粮食收储收购半径可达150公里,解决了富锦市及周边8个县(市)区农民“卖粮难”问题。大力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富锦市已经建设成为三江平原最大的粮食物流交易中心,象屿金谷农产年发运农产品超500万吨,万里利达年发运农产品140万吨,富锦宏源物流基地年发运农产品125万吨,富锦国际物流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将成为面向东北亚的物流新枢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深入落实佳木斯市“千百十”产业量级提升工程,富锦市经济开发区跻身全省两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之一,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经开区优越的承载能力,先后引进象屿生化85万吨玉米淀粉加工、香港海资6000吨植酸钙、大连医诺生物转化NPA等项目,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长补强,价值链不断提升,全面激活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动能。笔者认为:富锦市在推进“四优”工程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卓有成效的科技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短板:

二、存在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2.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生产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3.品种杂多。尤其是水稻品种较杂,有关部门应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种植高产优质品种,提升粮食产能,打出富锦绿色品牌。

4.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但仍需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农业生产结构有待优化,部分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仍需调整。

5.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制约了粮食产能的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农业设施投入,降低生产本钱,大力增加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和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 管护,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提升抗御自然风险水平,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2、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生产效率,要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指导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 来,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坚持高产、优质、高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能力,实现粮食产能、水平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3、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小农户守着几亩田的经营模式已无力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才能更好地承接现代科技和资本的投入,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

4、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质量。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整治和改良,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粮食产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努力。通过加强耕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粮食产能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富锦市老科协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