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
2025/11/19 9:52:47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提倡对症用药、合理选药、规范施药,加快推进农药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技术集成研究,实现农药使用减量、控害、增效。

一、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类型对症用药

准确诊断病虫草害类型、 对症选择不同种类农药是科学用药的关键。 要正确区分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区分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病毒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区分害虫的不同种类和为害特点,并有针对性的科学选择防效好的药剂,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真菌性病害诊断及用药。真菌性病害一般表现为在寄主作物发病部位出现腐烂、坏死、萎蔫、畸形等病状,在病斑上有粉状物、颗粒状物、霉状物、锈状物、小黑点、棉絮状物等病症,这是真菌病害的显著特点。 应选用广谱性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甲霜灵、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化学药剂及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

2.细菌性病害诊断及用药。细菌性病害的受害作物组织表面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常导致作物组织坏死、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还有腐烂、畸形、穿孔、溃疡、菌脓等症状。在潮湿的情况下,病部溢出菌脓,菌脓是识别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应选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中生菌素、噻菌铜、四霉素、解淀粉芽孢杆菌 LX-11、乙蒜素、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王铜、硫酸铜钙、噻霉酮等。

3.病毒性病害诊断及用药。 病毒性病害一般引起花叶、黄化、坏死斑、畸形、丛生等症状。花叶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深绿与浅绿交错形成斑驳花叶,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黄化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 应选用防治病毒性病害的药剂,如氨基寡糖素、 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吗胍·乙酸铜、毒氟磷、盐酸吗啉胍和宁南霉素等进行防治。同时,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和呋虫胺等内吸性杀虫剂防治蚜虫、叶蝉和飞虱等传毒昆虫。

4.刺吸式口器害虫诊断及用药。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害作物叶片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残缺、 破损, 而是导致叶面形成变色斑点,枝叶生长不平衡而卷缩扭曲,因取食刺激形成瘿瘤,同时传播病毒病。应选用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呋虫胺、螺虫乙酯、烯啶虫胺、噻虫胺、噻虫啉、氯噻啉、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

5.咀嚼式口器害虫诊断及用药。咀嚼式口器害虫咬食作物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或白斑,钻入植物茎秆、花蕾、铃果形成蛀孔,取食刚播下的种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断垄,吐丝卷叶结苞咬食叶片。应选用胃毒剂防治,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灭幼脲、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部分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等。

6.锉吸式口器害虫诊断及用药。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害虫所特有,取食时以上颚锉破作物组织表皮,然后吸取汁液。被害作物常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等症状。宜选用触杀剂防治,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或采用内吸性药剂噻虫嗪、噻虫胺等防治。

7.杂草防除用药。除草剂按选择性分类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两大类,按传导性分类可分为内吸传导性除草剂和触杀性除草剂;按施药方式分可分为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茎叶处理除草剂。田间杂草防控应本着“封闭为主,茎叶为辅,早期治理,生态控草”的杂草早期治理理念,根据不同田块的杂草群落构成,植株叶龄大小,作物的生育时期,气象条件,田间耕作管理栽培措施等因素合理选择除草剂品种和配方组合,并按照使用说明规范用药。

二、遵循《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合理施药

1.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确定施药适期。应根据防治指标确定田间所发生的病虫害是否需要防治,避免盲目使用农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防控投入和对环境的污染。防治虫害,应在害虫未大量取食或钻蛀为害前低龄阶段防治,防治病害适期为病害未发生或发病初期,如在病菌侵入之前或在病害暴发流行预测期之前施用保护性杀菌剂。杂草防除的施药适期是由除草剂性能以及作物、杂草的敏感性决定,如触杀性除草剂应在杂草幼苗期施药。

2.根据用药时期和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用药量。每种农药针对的防治对象均有一定的有效用量范围,一般在害虫孵化期、病害初发期、杂草萌发前期施药,选用最低有效剂量,即可达到最好防治效果。一般环境气温较高或作物处在幼苗期,施药量可适当减少;环境气温较低或虫龄较大时,施药量应适当增加。此外,确定施药用量时还应考虑作物的敏感性和环境条件,如土温低、土壤黏性重、含水量少,除草剂用量应适当增加。

3.按照防治目标和农药的特性,采用合理的施药方法。针对病虫危害方式、发生部位及农药的特性等,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如喷雾法、喷粉法、种苗处理法、毒饵法、撒毒土法、土壤处理法、熏蒸法、涂抹法、泼浇法、诱杀法等。施药方法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只有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才能有效发挥农药作用。

4.合理复配、混用农药。 2 种或 2 种以上农药制成混剂,或在使用前,将 2 种或 2 种以上农药产品复配混用,可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的目的。 但应遵循2 种混用农药不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状保持不变、对人畜和有益生物毒性不增加、混用的农药品种具有不同作用方式和不同防治靶标、混用后药效增加且活性物质不降低、农药残留量低于单用剂型、对作物不产生药害等原则。农药复配主要类型:(1)杀虫剂加杀虫剂。就是将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复配,目前主要有机磷类与菊酯类、有机磷类与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与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与菊酯类等复配方式。(2)杀虫剂加杀菌剂。这种类型主要发挥杀虫、杀菌兼治作用。(3)杀菌剂加杀菌剂。一般将具有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复配使用。 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传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起到杀菌效果;保护性杀菌剂,不能被植物吸收,而覆盖在植物体表,防止病菌入侵感染。(4)除草剂加除草剂。一般将防治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和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以便扩大杀草谱;将杀草原理不同的除草剂品种混用有利于延缓杂草抗药性形成。将持效期适中的除草剂和持效期长的除草剂混用,如乙草胺和莠去津混用,可大大减少莠去津的用量,对后茬敏感作物的药害风险也显著降低。

农药混配顺序要正确, 现混现用加药的顺序通常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剂、乳油依次加入,每加入一种即充分搅拌混匀,然后再加入下一种。混叶面肥时,先加叶面肥后加药。

5.合理轮换使用农药。区域内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类或相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易使病菌、害虫、杂草等产生抗药性,防治时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及作用机理的农药,以延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产生。

三、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安全使用农药

1.准确配制农药。 核定施药面积,按农药标签推荐使用剂量,准确计算用药量和配置的药液量,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农药,即先在小型容器中加入一定量水,将药剂加入后,搅拌均匀配成母液,再将母液加入到装一定量水的药箱中进一步搅拌、加水、搅拌,直至稀释成所需浓度。配制药液用水以离子浓度低的中性的洁净水为好,不能用脏水、泥水。稀释的药液应现配现用,不可随意久置。不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用水量,在专用的容器中搅拌混匀。一般配置药液量根据作物群体的大小及施药器械而定,保证药液能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和残液要集中处置,不能随意丢弃和抛洒。

2.安全施用农药。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程度和药剂性能,结合植保技术机构病虫防治信息,确定最佳施药时期;选用适宜的防治器械,施药作业前调校准确;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施药,如喷雾法应均匀喷洒、雾化好,防止重喷漏喷;对准靶标位置施药,如防治稻瘟病、纹枯病施药部位主要是稻株的中下部,穗期防治玉米螟应重点对雌穗喷药。另外,避免在高温、雨天及大风天气喷药。施药后及时检查防效,如防效不理想,应及时补救。

3.施药人员安全防护。1)使用安全的施药器械(具)。在喷雾前,应检查喷药器械是否完好。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不要用嘴去吹或铁丝去捅堵塞的喷头,应使用牙签、草秆或水来疏通喷头。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防护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2)调配农药时,应戴手套及口罩,严禁用手拌药。(3)施药人员应身体健康,经过培训,具备一定植保知识。年老、体弱人员,儿童及孕期、哺乳期妇女不能施药。施药时要穿戴防护衣具,如帽、口罩、眼镜、橡皮手套、塑料雨衣、长筒靴等,防止药液粘上皮肤或吸入药液造成中毒。 施药时,不能吸烟、喝水、进食等,身体不适时不要喷药。(4)注意施药时的安全。把握喷药时间,注意天气条件。大雾、大风和下雨天在田间喷施农药,会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和飘移,并容易发生人员中毒事故,是绝对不允许的。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施药,不要逆风施药;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高温时不宜施药,高温易造成水分蒸发,喷到作物上的农药浓度增加,会引发作物药害。喷施农药的最佳时间是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地表气温比较稳定,农药可直接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5)掌握中毒急救知识。施药人员喷雾不能时间太长,每天喷雾作业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并且不要连续多日喷雾。施药过程中如出现乏力、头昏、恶心、呕吐、皮肤红肿等中毒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脱去被农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清洗身体,中毒症状较重者应携带农药标签立即送医院。在喷药中不慎触及药液应迅速用肥皂水洗净。若进入眼部应立即用食盐水洗净(食盐 9 份,水 1000 份)。喷药后,及时用肥皂清洗手、脸和被污染的部位。被污染的衣物和药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后再存放。(6)正确清洗施药器械。施药器械每次用后要洗净,减少作物药害发生。盛装过农药的量杯、容器和喷雾器, 必须经水洗后, 用热碱水或热肥皂水洗2 次~3 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才能用来盛装其他农药或喷施别的作物。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专用。清洗时不要在河流、小溪、井边冲洗,以免污染水源。农药废弃包装物严禁作为它用,不能乱丢,要集中存放,妥善处理。

四、作物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

1.产生药害的原因。一是使用技术不当。(1)施药量过大,几乎所有除草剂在过量使用的情况下, 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2)施药时期不当,在作物敏感期施药易产生药害;(3)施药方法不当。(4)药剂的挥发和飘移。二是药剂质量及残留、代谢物。 如大豆使用咪唑乙烟酸等长残留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玉米、瓜菜等易产生药害。三是环境条件。施药时高温或低温,施药前后降雨过多、低温等气象条件,易造成作物药害。有些土壤处理除草剂如嗪草酮等在砂性土壤使用易发生淋溶药害。四是药剂复配、混用不合理。五是弱苗。因整地质量、播种质量差,或种子质量差等原因,形成弱苗,其耐药性较差,易发生药害。

2.药害预防。1)加强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在选择农药品种时,要掌握不同农药的使用禁忌,严禁使用作物敏感药剂,严格控制农药用量,避免作物敏感期施药,避开高温时段用药。(2)做好农药安全使用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坚持新农药“试验、示范、推广”原则,通过实地考察当地气候、土质、耕作制度和开展相关药效试验,获得合适的用药量、用药适期、施药方法等,以保证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安全性。(3)加强农药质量管理,提高农药产品质量。(4)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强农艺措施的应用,降低农作物药害发生风险。

3.补救措施。1)喷药中和。酸性农药药害轻者可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重者可叶面喷施 1%漂白粉液;碱性农药药害可通过增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中和。此外,在药害发生时,叶面喷施 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混喷 0.3%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均可减轻药害发生程度。(2)喷水淋洗。在药害发生后,及时叶面喷洒大量清水,重复 2 次~3 次,并辅以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可增强作物恢复能力。(3)排灌水补救。水稻发生除草剂药害时,可多次排灌水。如扑草净引起的药害,在初期立即进行多次排灌水,后采用间歇排灌措施,可减轻药害发生程度。(4)施肥补救。对药害引起的叶面药斑、叶缘枯焦或植株黄化等症状,可通过增施肥料,促进植株恢复生长。(5)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补救。 对抑制或干扰植物生长的除草剂药害,可喷洒赤霉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缓解。

 

 

附:

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单

(截至2024 年底)

 

《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生产应取得农药登记证和生产许可证,农药经营应取得经营许可证,农药使用应按照标签规定的使用范围、安全间隔期用药,不得超范围用药。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不得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一、禁止(停止)使用的农药(54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三氯杀螨醇、林丹、硫丹、溴甲烷、氟虫胺、杀扑磷、百草枯、2,4-滴丁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灭线磷、氧乐果、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

注:溴甲烷可用于“检疫熏蒸处理”。氧乐果、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自2026年6月1日起禁止使用。

二、在部分范围禁止使用的农药(16种):

image.png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