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吉远征路线主要有三条,即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一些部落留在始源地以及迁徙节点,三江流域松花江右岸地区的小城邦也最终成为勿吉名下的部落。到隋代,勿吉改称靺鞨,肃慎族系跨入了第四阶段。
《太平寰宇记》引用《北蕃风俗记》:隋文帝年间,“粟末靺鞨与高丽战”。 这是文献对“靺鞨”一词的最早记载。当前靺鞨之名解释众多,绝大部分有望文生义之嫌。唐代《通典》早就认为:“勿吉与靺鞨音相近。”但现在读来却相距甚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靺鞨实为“靺羯”(mojie)之讹。早在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团返程,路经旅顺,在黄金山下凿井两口、立碑(日俄战争后为日寇劫掠)一块,作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碑文为:“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靺鞨是以七个部落登上历史舞台的,分别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他们形成于北齐时期,定型于隋。目前七部地望和族源研究成果众多,但大多数基于不同时代的只言片语认定,然后置于同一时空机械地摆放,忽视各部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运动性,成为东北史特别是三江流域史的难题。
一般认为,七部在高句丽东北。粟末、安車骨、黑水、白山四部以地为名。粟末为第二松花江,白山为长白山,安車骨为阿什河,黑水为黑龙江下游。而伯咄、号室以族为名。伯咄在松嫩汇流处,号室在图们江下游。按照排除法,要是有一个部落位于三江流域,那么只能是拂涅部。
但历史不是哲学思辨,必须要有史料支撑。《隋书•靺鞨传》记载:“拂涅部,在伯咄东。”有人据此认为在牡丹江中下游、兴凯湖流域。但他们没有悉心体味接下来的记载“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所居多依山水,渠帅曰大莫弗瞒咄,东夷中为强国。”石镞、所居多依山水是肃慎挹娄的文化传承,北夫余在勿吉时代被肃慎族系同化,因而完全有理由将拂涅理解为夫孽,即松黑三角洲的族群。而松花江右岸的挹娄、夫余被称为靺鞨,由于没有朝贡,不在七部之列,未见《隋书》。这也是到唐代突然黑水靺鞨突然又冒出虞娄、铁骊等部族的根本原因。
靺鞨七部虽然其族源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都是以肃慎族系与秽貊族系为主体,间或融入东胡族系因子。整个社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筑土如堤,凿穴以居,生盐于木、嚼米为酒、衣猪狗皮、溺洗手面、俗淫而妒,生产、生活水平一直停留在奴隶社会初期的水平,甚至有的部落还处于氏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