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财
桦南县幅员面积4415.6平方公里,辖6镇4乡,192个行政村,378个自然屯,总人口42.6万人,农村劳动力10.5万人。2016年,全县总耕地面积342.15万亩,其中玉米181.8万亩;水稻80.3万亩;大豆45.9万亩;经济作物31.3万亩;杂粮2.85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25.9亿斤,全县农业农村总产值52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25.4亿元。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实现46.2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收入实现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640元。桦南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生态建设示范县、优质水稻基地县、中国南瓜之乡和中国白瓜籽之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桦南县是农业大县,但也面临着农业种植结构失衡,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附加值低,品牌优势弱化、市场竞争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桦南县委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速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进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实现由大到强这一课题,通过深入涉农部门、乡镇、村和农民家庭走访调查,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面向市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使现代农业要素实现最佳配置。
市场是拉动农业经济的龙头。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县的进程中,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几年来,我县大多数农户为省工省事,连年种植玉米,导致全县玉米积压,农民收入减少。部分农民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为此,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改革农业生产体制,优化传统种植结构,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面积比例,适当扩大水稻面积,增加大豆和经济作物面积,大量压缩玉米面积。一是把结构调优,突出“优”字。要面向市场,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在市场竞争中,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它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二是产品调绿,突出“绿”字。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引进加工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近年成形的渔稻、鸭稻项目,传统的白瓜子深加工项目,新开发的紫苏、沙棘等产加销一体化项目,都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要采取输入高新科学技术、诚招高科技龙头企业、引进高科技市场人才等强力措施,调优绿色产品生产结构。三是效益调高,突出“高”字。优质规模产业是高效的前提。进一步优化全县种植业布局:真正发挥东部驼腰子镇等半山区优势,重点发展大榛子、沙棘、中草药等林下产品保护区;发挥梨树乡平原区优势,大力建设绿色水稻粮食功能区;发挥大八浪乡地理积温区优势,着力创办甜香瓜、万寿菊特色产业优势区;发挥桦南镇经济中心区优势,突出发展500栋黑木耳大棚、120亩葡萄园经济试验示范区;发挥鸿源集团绿色水稻种植优势,重点打造国家现代农业高新示范区。努力实现全县农业绿色加特色产业结构新格局。
第二、立足需求,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立足市场需求,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创新生产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在选择优良品种方面,不盲目追求产量,重在发展优质、绿色产品,着眼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二是在耕种保持化肥零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化肥,向全部施用有机肥方向发展。三是除草要由依赖农药转向人工除草,特别是水稻种植要大力普及鱼稻、鸭稻生产方式。通过鱼、鸭消灭杂草,增加有机肥,又能疏松土壤。做到“三减两增”,即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增加人工除草、增加有机肥。
近年来,全县除孙彬等大户规模化生产绿色产品外,其余一部分农户仍存在种植标准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化肥超标。部分农户误认为多施肥产量就能上去,就可以多卖钱。如梨树乡福山村农民王永和家共有1.2垧地,2016年全种玉米,等田施肥量超别人家一倍,导致贪青晚熟。左邻右舍的玉米每斤卖0.45元,而他家的玉米每斤0.35元也卖不出去。二是农药超标。相当一部分农民在施用上习惯听邻居说、凭感觉、不懂不求真,怕用药量少了起不到灭草效果,往往剂量大,造成产品农药残留多、质量差。三是缺乏科技知识。部分农户选种、施肥、用药、收割、贮藏不讲科学,随意性强。黄土地与黑土地、岗地与洼地,施肥种类、施肥量都不相同,不根据地力按标准施肥,就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对此,要抓住增强科技意识根本,深入村屯搞好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办班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作用,和农民对接互动,不但要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销、销得好的问题。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种植技能。
为了确保农产品优质绿色,还要强化品牌保护,加快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体系建设。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水源治理,建立生产记录台帐制度,严格执行农产品销售准用有关规定。
第三、牵手供给,不断完善家庭农场耕种模式,逐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牵手供给侧,大力推进农业耕种模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依据国家农民土地流转使用的相关政策,综合考虑小城镇建设配套改革和人口外流的实际,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前提下,有序地进行土地兼并,实行连片种植,向种粮大户、联合体等规模化发展。连片种植,符合三江平原的耕作实际,有利于大型农机具耕作,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二是不断完善种植模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打造各类农业生产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打造现代农业示范载体;依托鱼、鸭稻种植大户的带动,创新生产模式,打造优质特色农业示范载体;依托优良品种,实施科学化种植,打造产量创高、质量创优的“双创”载体;依托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通过载体带动,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增强现代农业科技理念,孕育现代农业新动能,建设集生产、观光、美食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着眼长远,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建设现代化职业农民队伍。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全县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由量到质转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的未来靠科技,科技的未来靠人才。归根结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县,基础是现代化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县农业相关部门要制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一要多渠道吸纳优秀农业人才,特别是要从外地创业返乡青年农民、退伍回乡军人、学农大中专毕业生群体中择优推荐农村产业带头人。二要通过县农职高中、农业科研中心等培育乡土科技人才。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培训,提高现有农村创业青年科技素质。通过上述措施,造就一支适应将来需要的现代化职业农民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带头人作用。
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也离不开老科技工作者的助力。去冬今春,我县科技老干部张玉颖同志借助农业推广中心科技办班平台,对农民进行紫苏、甜香瓜和白瓜栽培等经济作物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讲座培训两次,参加人员236人次。同时自己还印发新、优、特良种及种植技术宣传单2万份,接受电话咨询500余人次,与农民群众面对面解答种植难题300人次,给所需农民开了一剂种什么,怎么种的生产经营良方。据统计,年初以来全县共举办县、乡、村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280期,培训4.9万人次,重点传授水稻大中棚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畜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等。每年通过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和农业科技大集、印发农业科技资料、发放光碟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知识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县奠定坚实的科技人才基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因此,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要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最终也是为了实现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双赢目标。
(作者系桦南县老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