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全景
在厄运中创造的奇迹
2017/6/26 9:33:14

富锦市老科协 孙建涛

“奇迹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说。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最南端的七星河畔,有一个天然林与人工杨树林混合经营的林场——富锦市东风岗林场。四十年前,这里是一片人烟罕至的亘古荒原。除在一些岗梁上生有柞、杨、椴、桦等混合林外,其余大多是杂草丛生,沟塘遍布的低洼沼泽地。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断言:“这里只能生草,不能长树。”然而就在这片只能生草不能长树的沼泽地上,却奇迹般的崛起一个以培育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林场。并经过四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由一个濒临倒闭黄摊的营林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杨树繁育生产基地,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要追溯东风岗林场的历史,你就会顿然感到无比震惊和欣喜。让人震惊的是,他曾经是那样艰难地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并伴随着坎坷蹭蹬的命运,跋涉过曲折而又艰辛的路程,迎来了今天的雨后彩虹;让人欣喜的是,东风岗林场现已今非昔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和雨露走向了发展和振兴之路。面对今天回眸昨天,那些与东风岗林场同生存共患难,曾为林场的命运而奋力抗争,贡献出自己青春和年华的老一代干部职工,以敢于攻坚克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无私忘我的实际行动,为今天东风岗林场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林场的发展史上写下了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一页,使人难以忘却,并将永远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激励着后来者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境内现有的四家林场中,其中三家林场均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只有东风岗林场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富锦林业部门兴办的最后一家林场,也是一家困难最多,命运多舛,一诞生就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林场。用群众的话说,东风岗林场是富锦林业的小老疙瘩儿,更是一个厄运缠身先天缺陷的难产儿。

四十年前,东风岗林场的所在地,是一片岗地长树,洼地生草,夏天一片白亮亮,冬天遍地白茫茫的沼泽荒原,沉睡千年,人烟稀少。被富锦人习惯地称为南沟里。那里是洼塘多岗地少无法开垦的沼泽地,是狍子、狐狸、狼,野鸡、野鸭、大雁,泥鳅、鲫鱼和老头鱼等各种动物的乐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长春汽车制造厂,对这片荒原抱有很大的希望,在这里盖起了房子,开垦了100多公顷荒地,办起了“一汽农场”,想为工人们提供一定的后勤保障。可不久他们的美好梦想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只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地势低洼涝灾难除,出入无路可行,只好收兵回营了。在那片沼泽地里留下了他们短暂的足迹和遗憾,也为富锦人留下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思考。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上世纪一千九百七十二年的时候,富锦决定在那里兴办一家林场,以弥补南部区域濒于砍伐殆尽的林木。林业部门选派了事业心强,敢于打硬仗,勇于挑重担的张庆礼任场长,带领一班人抱着植下绿荫惠子孙的美好愿景,挺进了这片荒凉的沼泽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盖起了简陋的房屋,搭起了锅灶,“招兵买马”开垦荒原,植树造林。面对莽莽苍苍的沼泽荒原,他们满腔热忱,对植树造林改变荒原面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首先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沉睡千年的荒原上,植上了落叶松和樟子松,当他们看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植下的松树长得郁郁葱葱时,心里格外高兴,像抚育婴儿一样倍加关心和呵护。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地势低洼,老天就像故意和他们作对似的,松树还没等到抚育成材,就过早地夭折了。

面对偶然的失败,张庆礼带领的一班人,并没有对此感到灰心和气馁。俗话说得好,庄稼不得年年种,树死了咱们再重栽。就这样栽了死,死了栽,一连栽了好几年的松树,也没有得到成功的回报。在这残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一些人的植树热情像一个烧红的玻璃瓶子突然插进冷水里炸碎了,同时也将东风岗林场的命运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崩溃边缘。

[FS:PAGE]

“黄了吧!黄了吧,黄了得了!”一些人对建立不久的林场失去了信心,开始发出无奈的叹息声。后来,这种失望的叹息声就像冬日里迎面卷起的暴风雪一样,很快的从内部到外部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寒流,向东风岗林场袭来。林场将何去何从,一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话题。然而,场长张庆礼偏就不信这个邪,不管内部和外部怎样说,他坚信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定能长出树来,他对办好林场的决心仍不动摇。为了林场的生存,他坐着“铁牛55”农用拖拉机,带着东风岗林场沟塘里特产的老头鱼和泥鳅鱼作为礼物和敲门砖,上下八城跑。从县里跑到地区,又从地区跑到省里的各有关部门,以求得各方的支持,能为拯救林场命运求得一剂良方妙药。就这样,在东风岗林场黄与不黄的争论和探索中,一直折腾了七八年的光景,他可谓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想千方设百计谋求林场的生存之路。

美国有位哲人说:“思想懦弱的人,常被灾难屈服;思想伟大者,相反往往乘机兴起。”天无绝人之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场长以一颗赤诚之心,终于感动了上帝。经过省林业厅林业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邱虹的鼎力支持和推荐,东风岗林场开始改弦更张,放弃了对松树的培育,引进了南韩“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造林经验和技术,将杨树作为培育造林的主打品种,开始营造每年能增长两公分的杨树取得了成功。由此,逐步摸索出了在低洼沼泽地营造杨树林的成功经验,使东风岗林场重新获得了新生。

如今,东风岗林场经过四十年的风雨历程,早已从厄运中走了出来,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在拥有土地面积4 000多公顷,规划面积为419 940亩,设有450亩苗圃一处。主要培育北京605号杨、白城2号杨、小黑杨、小青黑杨、A43号杨、A15号杨、A100号杨、小黑14号杨、银中杨等十几个品种,并兼育丁香等花木,成为了富锦市杨树苗木培育生产基地。年育苗面积6至8公顷,年生产杨树苗50万株,种条100万株。年均造林面积400多亩。固定资产总额达86.8万元。自2011年开始,对树龄超过25年以上,胸径达到25公分以上的杨树进行了采伐,去年已采伐3 000多立方米,收入1 500多万元。这充分说明了东风岗林场在海拨高度57度以下的低洼沼泽地,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技术已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走进东风岗林场,自然风光甚感宜人,野外林木殊有情趣。一片片长得遮天蔽日粗壮挺拔的杨树林,一望无边蔚为大观。更值得让人庆幸的是那片保护下来的,面积为80公顷的天然林,柞树、椴树、杨树等落叶乔木与灌木丛交融混生,又有百草野花点缀其间,闻鸟鸣,观蝶舞,使人感受和领悟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原始生态,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四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既不算长也不算短。东风岗林场的育林工人在历届班子的带领下,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被人定为只能生草,不能长树的低洼沼泽地里,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得到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有几位曾经在东风岗林场工作过的老领导深有感慨地说:“东风岗林场从建场之初到现在,可以用‘艰苦和不容易’这几个字来概括;东风岗林场能生存发展到今天这样,老场长张庆礼功不可没。”是啊!正是这些人胸怀大志,不计个人得失,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将那片不能长树的地方变成了森林。为缺林少木的祖国大地补上一片新绿,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绿荫。

再高的楼房,都是在坚固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再美的花朵也是在发达的根须上生长出来的。东风岗林场没有老一代的艰苦创业,就没有今天的兴旺与繁荣。现在,老场长张庆礼和那套原班人马都早已退休,而他们在“只能生草,不能长树”的地方,给后来人留下了茫茫林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说来,老场长张庆礼,在全国的林业系统中,只不过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最普通的基层林业干部,他虽没做出惊天动的丰功伟绩,但他那种忠于职守,勇于战胜困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创业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在当今,正是这些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圆着复兴中华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