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全景
东北三江流域历史掌故之一北大荒 古人类的栖息地
2017/7/13 9:40:13

生活在东北三江流域的人提起“北大荒”可谓耳熟能详,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这样一幅亘古荒芜的原始画卷。然而其文化意义上的渊源却很少探讨,这对于脚下养育我们的黑土地曾经的北大荒,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文字的角度解释,北大荒的中心字是荒。荒字由艹、巟(huāng组成。“艹”指茂密的野草。“巟”指“沼泽地”。意为长满野草的沼泽地。 “北大荒”字面是指北方最荒远的地方。

北大荒一词并非今语,在历史上确指黑龙江流域。其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辑的《山海经》。这本古籍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国语·周语》的记载可以作为佐证:“夫先王之制,邦(西周国都镐京)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史记·五帝本纪》:“方五千里,至于荒服。”西汉时期将禹定九州之外为荒,并在辽东设四郡纳入九州之内,长白山成为九州与北大荒的界标。西晋时期致使洛阳纸贵的左思有诗句:“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

不论是《山海经》还是《三都赋》,都将北大荒描写成怪物横行的中国版侏罗纪公园。但事实上,远古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开始有人类活动。一般认为,人类是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两万多年前)来到东北三江流域。当时,三江流域呈现为冰缘冻土地貌,地理现象频发,生态环境变化剧烈,构成荒漠冻原-稀树草原的植被景观。植物的变化改变了动物群落,直到1.4万年左右才灭绝的东北野牛、猛犸象、披毛犀占据主导。这些庞大的动物由于食物苔藓退化而群体灭绝,个体骨骸较为罕见。而且人类猎取食用时也留下了众多明显的与动物撕咬有本质区别的痕迹。这为寻找早期人类的踪迹留下了线索。

1975年末,汤原县续建引汤工程胜利乡工段推出一具野牛骨骸,让朦胧感到人类的踪影。1976年6月,汤原县东江村在松花江边沼泽中捡到一枚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猛犸象牙片,有明显的断裂痕迹。1980年,佳木斯市郊区大来镇出土一枚猛犸幼象第三门齿,有两处砍砸痕迹。此后,陆续出土近二十个猛犸象化石,遍及三江流域大部分市县。

1980年,在饶河县小南山船厂附近,考古学家杨大山在距离地表6米接近基岩的地方找到一件斧形石核。其伴生的猛犸象化石碎块,据碳_14年代测定,距今13000±460年。这是目前发现我国最东部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处遗址将野牛、猛犸象化石带给人们对东北三江流域远古人类生活的遐想变成史实。

在此基础上,考古学家结合周边地区人类化石和遗址特征推定,东北三江流域人类的种族基本上是以一万八千年以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为祖先的北方蒙古亚种。(图为猛犸象)

(作者:于永奎 哈尔滨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桃温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