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全景
特色淡水鱼都
2019/1/7 9:22:19

李喜

全省渔业生产比较级市抚远,地处乌黑两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区位独特。全县除黑乌两江之外,境内水系纵横交错。同属两江水系的大小河流56条,泡泽总计有700余处,可以说是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共有自然水面一百多万亩,可开发利用水面40万亩,湖泊面积为8.3万亩。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抚远是全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水产资源在黑龙江省独占鳌头,共有鱼类21科105种,经济鱼类11科34种,以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等名优特鱼闻名遐迩,是“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淡水鱼都”。抚远是鲟鳇鱼的主产区,是国家级史氏鲟、达氏鳇原种鱼保护区,全国唯一的史氏鲟、达氏鳇原种鱼基地。鲟鳇鱼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鲟鳇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鲟鳇鱼子酱,有“黑珍珠”或“黑色黄金”之美称,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极高,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抚远渔业生产由来已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唐代以前,这里就有了渔业生产。元朝人黄晋在描述东征元帅府所属地区情况时说:“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犬驾橇(爬犁)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明朝永乐十一年,在奴儿干都指挥司衙门近处所建立的永宁寺碑上也有如上述的记载:“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唯狗,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

渔业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始于清光绪初年,也就是1875年以后。据有关资料记述:“光绪初年赫哲族人还以各种兽皮、山货、鳇鱼骨、鳇鱼筋从依兰哈喇换回少量的小米为副食做稀粥。”清末民初,由于汉族商人的进入,大量鱼产品开始以商品形式向外出售。鱼产品的商品化使抚远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18到1920年,全县收缴鱼捐、船捐和梁子捐886.96元,占当时3年财政总收入的10.19。1927年,全县渔获量总计91.2万公斤,其中鲟鳇鱼1250公斤,大马哈鱼4.6万尾,江杂鱼75万公斤。

1938年后,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在边境地带强行集家并屯,许多散居在沿江一带的渔民被迫迁居到指定地点。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居民被强行赶进一、二、三部落,致使抚远渔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39年抚远渔梁子仅剩4处,47人。1941年以后,日伪当局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封锁,渔民冬季难以从事正常的捕捞生产,夏季下江捕鱼也需到伪警察队挂号出船。这一时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网滩大部分变成了荒滩。

新中国成立后,抚远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渔业生产关系由个体向集体和国营转化。1952年在原裕东渔业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省抚远水产公司。当年春,经省水产局批准,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大拉网队人员、梁子股东、把头和劳力全部转为国营水产企业的工人。其它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员逐步加入渔业合作社,从此,抚远渔业生产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1958年后,在渔业生产中,广大渔民扔掉了快钩,开始使用丝挂子、单层淌网、3层淌网、尼龙网等,捕鱼工具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鱼产量大幅度上升,常年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约在400到600人之间。

1959年12月,抚远现辖区3个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抚远镇公社管理区)和水产局所属全部网队、梁子队组建成黑龙江省抚远国营渔场。1961年3月,渔场划归省水产局直接领导。1963年8月,并入渔场的原集体队渔民全部转为国家工人,渔场所属全民所有制渔业队11个。同年10月,渔场整编,建分场一个,直属队6个。并从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中抽调一批干部充实渔场各级干部队伍。渔场干部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最多时达到1500人以上,捕鱼船只增加到520只左右。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以及这一时期中苏(现俄罗斯)边境局势紧张,渔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成立抓吉渔业公社,辖抓吉、南岗、别拉洪3个渔业队。1982年,抓吉渔业公社撤销,所属渔业队划归抚远渔场,使渔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1984年,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责任制,使改革、开放政策得到落实,进一步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渔场实行“个人承包,定额上交,自理费用,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办法,将169只渔船,全部承包给个人。承包后仅一个月,渔民自筹资金购买挂机50多台,并置办了新网具,80的木船换成铁船,渔业生产工具逐步转向了机械化,当年渔业生产由亏损转为盈利60万元,年鱼获量向千吨和超千吨迈进。渔业生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FS:PAGE]

抚远渔业遵循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优质、高产、高效、健康的现代渔业建设,水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完好,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特色渔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形成了以鲟鳇鱼、大马哈繁育和养殖为特色;以鲟鳇鱼繁育、大力加湖、大马哈鱼放流站繁育养殖示范为龙头,认真开展了特色鱼繁育养殖工作,积极打造淡水鱼都。渔业生产逐步走上了以养为主,捕养结合的道路,存续资源得到保护。渔业生产持续发展,鱼品收入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使名优特鱼这个良好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抚远先后建立了大马哈鱼放流站、鲟鳇鱼繁殖基地和大力加湖养殖繁育基地。

大马哈鱼放流站的建成使用和鲟鳇鱼放流站的完善,特别是大马哈鱼苗和鲟鳇鱼苗的放流,结束了抚远过去只重视捕捞而不注重养殖和恢复自然生态的渔业历史。作为渔业生产大县级市,渔业生产仍旧是抚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尤其是大马哈鱼苗和鲟鳇鱼苗的放流,使抚远进入了世界渔业国际组织,获得了入公海捕鱼作业的权利。

,人工孵化工作增加新项目,引进西伯利亚鲟鱼苗20万万尾,30网箱进行箱养殖发挥西伯利亚鲟生长快的特点,开展了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杂交工作,获得了成功

为了使特色渔业快速发展,抚远继续加大水产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生产船只数量,扩大渔业增殖放流,强化特种鱼生产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渔业主导生产方式由捕向养转变,利用宜渔水面,大力发展特色品种养殖,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养殖户,进一步抓好大力加湖养殖基地、大马哈鱼放流站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抚远渔业产业链条,建立规范的鱼品专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把抚远的鱼产品广泛推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上一篇:红色东风 革命胜地

下一篇:锦 台 楼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