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汤原县柞蚕生产情况研究
2015/9/16 19:08:44

汤原县老科协农业分会  孔凡伟   

 

柞蚕业一直是国家扶持的民族型产业,汤原县作为黑龙江省柞蚕生产重点县、柞蚕生产示范县、无公害柞蚕茧生产基地,拥有五十七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柞蚕生产是汤原县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产业之一。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汤原县的柞蚕生产正向着成熟的、健康的轨道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汤原县柞蚕生产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因素制约着蚕业发展的步伐。为此我们对汤原县柞蚕生产展开了调研,为汤原县蚕业生产发展积累一些基础资料和提供一些思路。

1、汤原县柞蚕生产现状

1.1养蚕资源情况

现在汤原县共有蚕场71个,蚕场有林面积3000公顷。分布在5个国有林场区域内,其中木良林场分布7个蚕场、正阳林场分布17个蚕场,石场沟林场分布13个蚕场,黑金河林场分布3个,东风林场分布31个蚕场。蚕场的柞树主要以蒙古柞为主,是饲养柞蚕比较好的树种。加之三山一水四分田,一草一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形成县境优良的地理条件,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柞树生长茂盛,有机质积累多,叶质优良。在6-8月降水充沛,温度高适宜小蚕生长,而9-10月份天气凉爽适合大蚕发育,非常适合“二化一放”的饲养方式。

 1.2蚕业生产状况和发展情况

按照文件规定汤原县蚕业是由蚕业站负责管理、技术指导、协调种子购买调运、蚕需物资供应、大茧和茧扣的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蚕场交由承包的蚕农使用、维护、管理。我县从1957年建站开始年放养30-40把剪,发展到现在年放养能力为500把剪,实际年放养量在300把剪左右,年总产大茧30-40万斤。单产由过去的200-300/把剪,提升到现在1000多斤/把剪。

表一  汤原全县近三年生产情况调查表

    项目

年份

放养把数

平均单产(斤)

   

(万斤)

   

(元)

总产值

(万元)

2012

280

1200

33.6

12.5

420

2013

320

700

22.4

8.5

190.4

2014

340

1300

44.2

13

574.6

从近三年我县蚕业生产情况看,柞蚕的单产已经在千斤以上,但与高产地区单产吨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我县产量波动幅度比较大,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比较多。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联合放养的农户合作模式,但生产上占主导模式的还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饲养,相对而言,规模小,设施不健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大茧销售主要靠辽宁的客商收购,被收购的大茧用于缫丝,蚕蛹返回市场销售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1.3经济效益情况

由于本地没有大茧深加工企业,价格受外埠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辽宁省影响大。但蚕的饲喂周期短,从蚕种出窖到收茧下山仅需要100天左右的时间,在山上的时间仅为70多天。近年来岀现夫妻俩人养蚕70多天,纯收入4-10万元的农户很多,比如2013年蚕农闫柏玉放养10把剪纯收入10.5万元,2014年王玉春夫妻放养150斤种子(相当于2.5把剪),纯收入4.1万元。养蚕与农忙有时间差,具有种地养蚕两不耽误,投入产出比又比较高的特点。实践证明,农民种地加养蚕,一年顶两年。所以农户扩大生产的愿望比较强烈。

2、汤原县蚕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1蚕场的保护问题

我们所有蚕场都在林场的管辖区域内,林业部门和其他单位常常对蚕场进行蚕食侵占。从一九五七年蚕业站建站之初划定的养蚕柞林面积5000公顷到现在已经被蚕食掉2000公顷的面积。蚕业站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因为水土流失、人为侵占等诸多因素存在,要保持住现有蚕场面积仍有困难。加之部分蚕农对蚕场的养护不够重视,个别蚕场出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现象,我们虽然加大了管理力度,但由于没有执法权,对有些行为也难于制止。蚕农对蚕场不能养护结合,对生病枯死柞树不进行救治、清理和补植。有的蚕农在对蚕场轮伐更新时,保留了部分高树想养育成材,从而降低了蚕场利用率,也给林业部门提供了收归林地管理权的借口。

[FS:PAGE]

2.2对技术不够重视的问题

多年来蚕业站一直对蚕农进行蚕业技术培训,不断地推出柞蚕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一是蚕业站对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往往觉得技术培训是老生常谈,蚕农多则已经放蚕二、三十年,少则也有六、七年,都有了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在培训过程中对一些常用技术往往一笔带过,不做详细讲解。二是对蚕农的培训时效性不强,蚕业培训大多在冬季农闲时,当时用不着,蚕农就会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缺乏提高的意识。蚕农都是从业多年的人员,依然会年年出现问题,造成经济损失。比如:中刈技术中大家只会中刈不会放拐,降低了担蚕量,不利于保苗,也增加了移蚕劳动量。制种过程不重视温湿度控制和卵面消毒技术,导致上山后就大面积发病。摘茧时不分清批次,乱堆乱放,导致了品质的降低,丰产却不能增收等等。

2.3抵御灾害能力低的问题

因为柞蚕的饲养还是野外放养,粗犷式的管理,所以遇到旱灾、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就很难有办法挽救,只能靠天吃饭,剩多少算多少,无法控制损失。

2.4病害高发的问题

脓病、软化病、微粒子病是柞蚕的三大病害。而蚕病只能预防为主,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地控制蚕病大面积的发生。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有些年份即便是防控很得力也会出现大面积爆发情况,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5产业链条短,销售受制约问题。

由于本地柞蚕的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企业,只能靠外面的客商来收购大茧,而柞蚕蛹又是鲜活产品,过了最佳销售时期,大批出蛾,品质下降,就很难卖出好价钱。若在丰收的年份,大茧销售往往又成为了蚕业站和蚕农的头疼问题。

3、建议

3.1争取上级部门和县政府的支持,稳定蚕场资源

柞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柞树资源。为了能够稳定蚕场资源,扩大蚕业发展,我们就必须争取上级部门和县政府的支持,能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对现有蚕场的有效保护能够有法可依,有制度可行,结束与林业的多年纷争。协调好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减少其他部门对蚕场的侵蚀和环境污染,在保住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利用野生柞林资源,开辟新的蚕场,保障蚕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管理力度,做好蚕场的养护

坚决制止对蚕场的滥砍乱伐,改变林相,毁林开荒行为,做好林业防火工作,消灭火灾隐患。指导蚕农养护结合,严禁放牧,在蚕场栽种羊胡子小草,保护植被,合理更新、控制食叶量,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环境。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促进柞树生长,防止柞树病虫害,进行合理的清理和补种,蚕场达到最佳使用状态。实行蚕场园林花、科学化、集约化经营管理。

3.3大力推广柞蚕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制定柞蚕生产操作规程。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送专业技术人员出去培训,加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加大对蚕农的培训力度,每年至少要集中培训一次,让蚕农掌握最新饲养技术和最新市场动态。采取在蚕期对蚕农分户指导,及时下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张蚕农联合制种,改善制种条件,方便管理,方便技术指导。推行柞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抗病品种,严格对制种室、卵面消毒,严格对蚕场清理消毒,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采取二移放养,及时匀蚕、齐蚕,分批摘茧分批存放,保障大茧的质量。

尝试新的放养技术,提高抗灾能力。建立专用稚蚕场,集中放养幼蚕,可以提高抗灾减灾的能力。目前已经有用蒿柳建立稚蚕场获得成功的先例。因为专用稚蚕场面积小管理便利,可以用绑把减少风灾、喷雾补湿抵御旱灾,遮雨防止灌蚁等方式增加保苗数,为丰收打下基础。

3.4引进和建设配套设施,实现柞蚕大茧的滞贮旺销

要想我县柞蚕生产健康发展,销售通畅是必要的保障环节。如果能够通过引进和发展当地的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带动我县的蚕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深加工企业,至少我们应该建设保种窖,实现滞贮旺销,减少外埠价格的打压,保护当地柞蚕产业的发展,实现蚕农增产增收。

[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