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意义和政策建议
2016/10/11 10:12:52

东风区委副书记李春江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性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2015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中的增速、动力、结构问题,传统的需求侧“三驾马车”面临新的拉动困难,必须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和制度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转变,构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征的“供给失灵”是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显著下降,表面上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供给失灵”。一方面,以钢铁为代表的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居民的有效需求受供给侧制约不能得到满足,国内消费和国内生产之间的脱节现象日益明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供给失灵”的问题,单纯的“扩大内需”政策必然会加剧长期的结构性调整难度。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助力需求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有效供给能力,这都是相对于需求端而言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对需求端的认识,既要满足需求端的变化,更要通过创新,主动调整供给端达到引领需求端的目标,形成“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当前突出存在的企业成本过高、库存过多的状况,正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如果不能有效清除无效供给,不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也必然影响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制约了长期的需求端的结构性转型。

(三)供给侧改革顺应了我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 77 ,预计到 2030 年达到 70 左右,这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根本推动力,也必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供给侧来讲,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供给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从需求端来看,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不仅在客观上产生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同时也因为城镇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而推动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以产业提升促人口转移,以需求提升促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这不仅是一个人口学的问题,同时也将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增长核算来讲,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受储蓄率水平影响﹚、劳动力投入﹙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从我国储蓄率水平和劳动力数量在未来的变动趋势来看,单纯的依靠资本投入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增长模式无法维持目前的中高速增长态势,而在未来要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为释放“教育红利”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水平。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FS:PAGE]

要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改造传统产业,以产品创新为主导,以工艺创新为手段,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公共产品为保障,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着力推进产品创新。推进产品创新,必须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要积极运用新工艺,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领域的创新步伐,创造出质量好、品牌佳、受消费者欢迎的具有竞争力新产品,才能提供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食品供给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就必须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整合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国内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我省、我市是产粮大省,大市,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要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测评估,应急反应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建设,推动农产品生产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食品升级。要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与移动互联网、高新农业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资金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

再次,要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公共产品的总供给。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通过社会自筹自支的形式,把社会资金引入到公共服务品的供给上来,进而加大对公共汽车、学校、公园、医院的修建力度等。公共产品价格调整还要兼顾民生,根据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场所的建设,提高乡村医生临床医疗能力,让人民共享公共产品的供给。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引领经济“新常态”,归根到底要求激活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必须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主线,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从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

第一,要着力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研究制定系统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通过市场化自主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化解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消化过程,需要企业来调整资源配置,压低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经营模式。这就要求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 ”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等。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建设高效快捷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失业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从而解决“转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第三,加强产品市场治理。现在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消费者无法辨别产品的真假、优劣,也就催生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商业欺诈,导致各种假冒品牌、劣质商品大量充斥市场,恶化了国内产品“声誉”。因此,只有用法律手段对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商业欺诈者予以重处和严惩,才能够有效净化市场,改变市场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平衡。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

[FS:PAGE]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由市场机制来自发有效地配置资源。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积极探索经营者员工持股,充分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以规范经营决策、公平参与竞争、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

三是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加快财税体制和分配机制改革,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环境,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 还要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加大财政对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引导,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创建“金融超市” 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最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在有效防范风险的过程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