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富锦市老科协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经济 使华胜村走上富裕路
2018/1/12 9:31:11

毕维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指明了方向。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富锦市在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大农业、大商贸、大园区,建设三江平原区域中心城市”的富锦市发展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的提出,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符合农民的意愿。笔者利用近2个月时间,深入大榆树镇华胜村,全方位地解剖该村自2014年以来结合本村实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了一条亦农亦商、亦农亦工多重路径创收致富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近年来该村种植结构调整及年人均收入

    华胜村位于市区以东距市区8华里处,乘公共汽车顺高速路东行,正路过该村村北。华胜村行政归属大榆树镇管辖,现有耕地4486亩,总户数225户,人口753人,人均耕地面积4.9亩。粮食主产作物是玉米和水稻,经济作物是地瓜、马铃薯、菇娘儿和蔬菜。

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1462.14亩,与上年持平;玉米种植面积2302.92亩,比上年减少476.24亩;地瓜、马铃薯面积238.52亩,比上年增加62.33亩;各类蔬菜面积31.12亩,比上年增加14.0亩。2017年,水稻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玉米面积比上年减少30;薯类作物(地瓜、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蔬菜类作物(白菜、萝卜、甘蓝等)面积比上年增加10。

2014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60;2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30;3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10。2015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68;2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3万元左右约占全村总户数12。2016年人均收入1万、2万元、3万元各占全村总户数70、、10。

二、村民生活(衣、食、住、行)基本状况

    经座谈、走访和调查得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使华胜村民生活水平取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截止2016年华胜村纯砖瓦结构住房160座,占全部住房71,其中村中二层楼房一幢,面积310平方米。改造后砖瓦结构住房15座,占全部住房6.6,尚未改造住房占22,预计2018年前泥草房改造全覆盖,全村在街里买楼的25户,占全村总户数10.5。

(二)高科技电子产品大面积进入家庭。据不完全统计,华胜村拥有电脑家庭70户,占全村总户数30,拥有平板超薄彩电67户,约占全村总户数30。拥有家用电冰箱22户,约占总户数。拥有电冰柜215户,约占总户数90。拥有手机、座机电话700部,占总人口95,其中拥有智能手机400部,占总人口的58。拥有电风扇、电饭煲、电炒勺等电炊具215户,占总户数98,拥有暖气供热设备200户,占总户数95。

(三)村民衣着档次明显提高。全村70岁以下成年妇女拥有金银首饰者占此类人群55,青年、成年男女拥有高档皮草、西装者占此类人群50,全村靠贷款种地不超过10户。每年在银行贷款户仅有7-10户,95以上农户不需要贷款。全村银行存款户近210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90。

(四)农机、交通工具档次明显提升。全村拥有轿车、面包车15辆,有摩托车80辆,拥有大型配套农机具9台套。

三、创收致富主要路径

华胜村人均耕地4.9亩,人多地少是影响村民收入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加年人均收入,华胜人因地制宜,走特色创收之路,实施种植结构改革,取得理想创收效果。

(一)水旱结合,以稻增收2000年以来,利用村北岗北侧白浆土。和村南坎黑土地发展水稻规模生产,华胜村村民有一定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在10年前,有三户村民承包本村和周边村民土地50余垧,其中村民孙建国、马凤君、江泽茂10年前就种植水稻。孙建国种水稻30垧,年均纯收入18.5万元,马凤君种水稻12垧,年均纯收入9万元,江泽茂种水稻16垧,年均纯收入10万元。

[FS:PAGE]

三家水稻生产专业户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了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水稻生产增收创收经验:一是实施水稻生产规模化种植;二是保持种植的连续性,从不间断;三是实行特殊订单种植,与水稻种子户签订水稻良种繁育订单,卖稻种,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四是定户定品种种植,与稻米加工户签订订单,价格高于一般品种;五是网络稻米销售,通过上网销售,拓宽市场销售门路和渠道,将稻米打入两广、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区;六是自备成套机械插秧、撒肥、收割、运输机器设备。

(二)粮署结合,靠特色增收地瓜种植在华胜屯已有90年悠久历史,华胜屯的地瓜誉满佳木斯东部地区,他们利用村东、村西、村北占全村土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沙土地种植地瓜、菇娘儿、萝卜、白菜、大蒜、甘蓝等薯菜作物,而且市场销售久盛不衰,特别是华胜屯地瓜和地瓜栽子远销双鸭山、佳木斯、汤原、建三江、同江等地,仅地瓜一项为华胜村民年创收160万元。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形势下,他们抢占商机,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经济作物,2016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村民建立了7000平方米特色经济作物销售大棚和场地,为村民创收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三)专普结合,专业户引领示范近十年以来,华胜村在普遍发展薯菜生产的热潮中,涌现出五户冒尖户,他们发展薯菜作物均10年以上,面积均在4、5垧左右,年创收都在14-16万元左右,年人均收入确保在3.5万元。

华胜村薯菜专业生产户2014-2016年创收评估表

典型

专业户姓名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薯菜地面积

外租地面积

毛收入

纯收入

毛收入

纯收入

毛收入

纯收入

李兴富

13.5万元

8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4-4.5垧

3垧

孙洪涛

15万元

10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14万元

9万元

4-4.5垧

3垧

杨维清

12万元

7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14万元

9万元

4-4.5垧

3垧

丁玉金

13万元

8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14万元

9万元

4-4.5垧

3垧

唐洪友

12万元

7万元

15万元

10万元

14万元

9万元

4-4.5垧

3垧

特色经济作物创收基本经验

1、瞄准市场,市场评估准确。预测下年种植种类和种植面积及销售价格,提前做好薯种准备。

2、科学种植,提高单位面积收益。他们摸索出早甘蓝、辣椒轮作,早土豆、白菜、萝卜套种,大蒜、秋白菜套种等模式。一年种两茬作物一亩顶两亩。

3、选用优良品种,注重薯种更新换代。每年由村里出钱派人到外地选购优质薯种(地瓜秧、马铃薯薯种)回来分给薯种种植户。

4、自产自销,减少中间环节。种植户直接与消费者对接,没有中间二道贩子,增加收益。

5、开通多路销售渠道,实现网上销售。五户专业户除靠本地市场销售外,开通多媒体、网上做活生意,定点定时定价取货,可大批量销售。

6、精耕细作、早收早卖。细货细作,舍得投工投料,做到早收早卖,抢占销售黄金期,卖好价钱。

7、施用农家肥,生产无公害食品。购买鸡、猪粪,生产低碳环保无公害蔬菜。

8、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薯菜专业户一般情况下能自己干尽量自己干不雇工,收获和销售旺季昼夜连战。专业户之间互不服输,暗地標着干。

2015年7月,村书记带头,全村七户薯菜专业户共出资20万元,在市工商局登记注册了“会生红薯专业生产合作社”并吸纳全村25户菜农带地入社,并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销售,实现了菜农利益最大化,形成共同抵御风险和市场价格浮动的经济联合体。

(四)田院结合,小园里淘金。市场经济时代,华胜村村民将房前屋后的小园视为“一寸黄土一寸金”。各家各户除了在自家口粮田、承包田里种植经济作物之外,注重发展庭院经济,把房前屋后小园扣上大棚种上各种蔬菜,并做到一年三至四茬,一分小园顶三分大田收入。有的村民充分利用小园空间,在院墙上摆上塑料袋或小筐小篓装上土种上菠菜、生菜、小白菜等。村民王连贵、薛朝月承包田全给子女种,自己每年靠侍弄小园赚钱必保2万元。他们说“靠我这房前屋后足够我们老两口生活了”。全村平均每户小园收入5至6千元,村民远利臣每年小园最低出钱2万元,每年先一茬卖婆婆丁,(16元/斤),之后种三茬菠菜。全村有五分之一的农户常年蹲市场卖菜,坚持十几年不间断。华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寸田园一寸金,一滴汗水一两银,一点智慧一条生财路,一次打拼闯出一片天”。

[FS:PAGE]

(五)牧结合,发展养殖专业户。为解决该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村党支部鼓励村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发展养殖业。自2005年起步,该村有养鸡户2户,每户养鸡在5000只左右,每户年创利在15至30万元之间。养猪专业户2户,其中孙继平养猪230头,坚持10年之久,年均创利20万元,村民陈兆华养猪170头,坚持10年之久,年创利7万元。

在养殖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一是坚持规模化养殖;二是坚持养殖连续性;三是坚持以猪养猪,良性循环,稳增长,降风险;四是饲养场地自备;五是定点收购,网上销售;六是科学繁育科学饲养;七是注重预防,自养自防。

(六)农建结合,建立土建工程团队。华盛村村民复员军人于成江从在工程队里打工,掌握了土木建筑的基本经验,于2006年起步,带出本村一伙人建起由30人组成的自己的工程队,由承揽小型工程开始,逐步到承揽高楼大厦,人员发展到近300人,有自己的工程师、工长、财务人员、保管员,形成一整套工程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质量,以优质取信于民,不拖欠工人工资,工人队伍稳定。社会口碑良好,保持工程的连续性,年创利400万元。2008年,村民宋兹国先后也成立了土木建设工程队,他的工程队没有于成江工程队规模大,但形势也很好,年均创收可达10-20万元。

(七)农运结合,建立家庭运输专业户。华胜村村民利用离城近、道路好的地缘优势,土地流转,专门从事运输。有几户常年搞运输,有的搞季节性运输,全村出租车10余台,每户年纯收入4至5万元,村民刘福启开三轮电瓶车在蔬菜市场搞短途运输坚持15年之久,年纯收入4万余元。除此,村里有5户大型农机具户实行代耕、代收方式创收。一个大型农机户承包3至4户农户,每年先为代耕户先种、先耕、先收。

(八)农商结合,开办民营小型企业。华胜人顺应时代形势,土地流转,携全家进城经商。村民蔡福禄、于成义、孙耀龙、王成义、刘广启等人先后进城,有的开办摊床专门卖布匹、有的卖化妆品、有的卖手机、有的卖洁具,有的开理烫馆,连土地外包加办小商店、小摊床,年收入在4至5万元,有的达7至10万元。

(九)农工结合,涌现一批进城务工大军。华胜人以勤为本,充分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在经营好承包田的同时,进城务工挣钱。据统计,全村每年常年务工比较稳定的人群有30至40人,有的在本市务工,有的周边市县务工,有的到外省市务工或办小型民营企业,农闲季节性务工的40至50人。种地加打工,人均纯收入达2.5至3万元。

(十)农文结合,坚持文化育村。华胜村党支部以战略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寻找治村理念与时代共振的契合点,探索和总结出一条以文化育人,以文促农,文化兴村之路。一是组织撰写《华胜村村史》。村党支部把文化育村作为强村富民的内生动力,需要用编修《村史》的方式记录历届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使村史发挥其存史、鉴史、育人、资政的作用,村民通过阅读村史了解前人过去的辛酸和苦难,不忘初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村史发送到村民手中后,许多村民感慨地说:“我们前人在这块黑土地上战胜了无数困难,也曾有过许多荣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我们华胜村特色和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当代人去考察、去发掘、去记载,让这些释放正能量的宝贵精神财富润泽后人,启迪后人,激励后人,为决胜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二是办好文化教育阵地,注重培养人才。建国以来,该村曾四度修建扩建校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关心本村教师生活,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教学工作。在23年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从华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并在外地创业的人员多达50余人,这些人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上成为骨干和精英。村民李贵才说:“读成一个人,带走一家人,留下两晌田”。三是建农家书屋,开展文体活动。2015年,村党支部乘文明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修建了8条水泥村路,安装路灯40余盏,装修院墙3000延长米,改造土草房10余户,修建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械十余件。每晚村民集聚在文化广场,翩翩起舞,陶醉在歌舞声中。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陶冶着村民的情操,村民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海洋里,更加激起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FS:PAGE]

华胜人走上多重路径的致富之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得益于各级政府出台的多项利民、惠民、爱民政策。坚持产业结构调整,闯出多条致富之路。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特色经济是华胜村致富强村的法宝。他们深知,新时期的农民已远远不是过去从炕头到地头,从村头到田野,放下锄头拿起犁把的农民了。他们用多产业致富的实践对“农民”这一概念赋予新的诠释和新的内涵,领略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以睿智的眼光去谋求脱贫致富之路,感悟到大改革、大开放、大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走好“亦农亦工,亦牧亦商”之路是新时期农民的必然选择。观念的转变让今天的华胜人已经不满足于年人均纯收入1.5—2万元的水平上,坚持土地高效流转,农民从田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商场,走向互联网已成常态。

四、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单纯以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商、工四轮驱动并进方向转身;变单纯农民身份向既是农民,又是商人,又是产业工人的多重身份转身;变传统的农村模式、农村面貌向新型城镇化转身,加快中央提出的城乡一元结构建设步伐。

(二)、引导农民分析、预测市场消费和营销动向,结合农村实际,变单纯以养猪、养鸡、养羊向养奶牛多项目养殖业发展。随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结合富锦市场实际,人们在满足肉、蛋需求的同时,大量需求奶制品。邻村村民崔文亮养奶牛10年,20头奶牛年纯收入10万元,因近两年鲜奶销路受阻,盈利额略呈下降趋势。政府应为奶牛专业户提供政策扶持,在饲料地、奶的销路上提供有力条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奶牛产业。

(三)、注重本土典型引路。发现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多门路创收致富典型。就近培养、宣传、树立此类典型,本地典型易于推广、操作,不但学墙外典型,更要学墙里典型。

(四)、引导村民走出省、走向国外,大视野大步伐拓展创业致富之路。镇村干部要关心指导农民创业创收,引导村民摒弃固守家园、单靠已有的“一亩三分地”和“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大胆创新致富门路,走处省外、走向国外,扩大视野,扩展创收路径,并不断总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功以验,发挥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五)、加强对农村村级干部的管理教育,提升村干部的治村理政能力。据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级干部贪污、挪用国家政策性惠农补贴(新农合补贴、粮食种植补贴、良种补贴、泥草房改造补贴、土地保险金、农机补贴)涉嫌犯罪案件占每年立案数的40%,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稳定。据此,政府应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分期分批组织村干部进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辅导,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廉洁从政素质和治村理政能力,使村干部成为依法治村、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勤劳、纯朴的华胜人大多数为齐鲁人的后代,在他们身上既有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山东人基因,又有勇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北大荒人的精神特征。相信矗立在富锦大地上的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在建设“大农业、大商贸、大园区、建成三江平原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的征程上,向着一个经济有特色、致富有多门、农业有品牌、文化有品位、生活有质量的社会主义小康村高歌猛进,阔步前行!

 

 

(作者系富锦市老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