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系统广角 > 富锦市老科协
远逝的富锦古城
2017/6/16 10:27:29

孙建涛

 

如果你来过富锦,就会看到在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块巨型花岗岩石刻,上面用遒劲有力的草书刻着“天下富锦绣中华”七个大字。最近,富锦又在新开街北端松花江边上新辟建的新开广场,举行了“天下富锦绣中华主题文化浮雕”剪彩仪式。听来自北京的设计师介绍说,竖立在新开广场南端的五座巨型大理石浮雕,是以天下富锦绣中华为主题,雕刻出“红色富锦”、“东北民俗”、“盛世华章”、“天下粮仓”、“生态天堂”五幅浮雕画面,集中地浓缩和概括了富锦的地域文化、生态文化和特色文化,使其作为新开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富锦的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从中可见“富锦”这个名字,在富锦人和外来者心目中的位置。

“富锦”这两个字,不仅使富锦人引以为豪,也吸引了很多外来者的倾慕。“富”是富裕、富贵、富足和丰富的意思,它的基本义是摆脱贫困;“锦”是美好、锦绣,具有锦上添花的意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富裕、锦绣,锦上添花。其实,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涵义,在其背后都会有风雨沧桑的故事和时代变迁的足迹,富锦也是一样。

富锦的原名或者说古名并不叫“富锦”,而是叫“富克锦”,其涵义也和现名截然不同。富锦原是肃慎人及其后裔和赫哲人的居住地,“富克锦”这个古名就是赫哲语,被译为汉语就是“岗或沿江一块高地”的意思。富锦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至少在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周时属肃慎部,两晋时隶属挹娄部,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女真五国部,金属上京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为三姓副都统辖区,宣统元年(1909年)设富锦县。

富锦所居的三江平原,原是肃慎人的居住地。“肃慎为满族的先人,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的名称则出现于十七世纪前期,即明朝的后期。”(《中国通史讲稿》中,第259页,第五节:满族的兴起和建国。)由此可见,富锦这片土地原来也是满族人的居住地,现在富锦城的城址原为霍吞吉林(里)屯。“霍吞”,满语是“城”的意思,“吉林”,满语是“边”或“沿”的意思,合起来可译为“城边”之意。那时,在霍吞吉林(里)屯的西边有个小古城,是元代的一个驿站,传说名叫弗斡里城,为鞑靼人所筑。霍吞吉林(里)屯就在这座小城的城边上,故此而得名为霍吞吉林(里)屯。据日人横尾博士所考:弗斡里在元代是远近闻名的驿站,明代的弗提是弗斡里的转音,词根来源于“勿吉”的原音;霍吞吉林(里)之名,始见于清史,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政府为杜俄侵入松花逆江上犯,宁古塔将军在此设立了霍吞吉林(里)卡伦(哨卡),并派“旗兵”驻此看守门户,由此,此地渐由一个城边的兵站发展成为一个赫哲小渔村,霍吞吉林(里)就成了这个渔村的名字了。由此可见,富锦又是赫哲人从事渔猎的故乡。

富锦城西郊的沿江一带,可谓是富锦的发祥地。1880年(清光绪六年),吉林帮办吴大澄等来沿江视察时,注意到霍吞吉林(里)与嘎尔当、福提新三屯相去不远,共有赫哲人50余家,为松花江下游赫哲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清政府为“防俄圉边”,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从音达木(佳木斯东郊)至通江(抚远境),把沿江的22个赫哲屯分成4个防区,每区设一佐领和100名披甲,由富克锦协领统辖,其中自福提新至图斯科屯设一个防区,置佐领于霍吞吉林(里)屯,平时领导生产,战时指挥出击。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三姓(依兰)开埠通商,在霍吞吉林(里)设立了松花江航道支所,使霍吞吉林(里)逐渐形成了水路交通发达的小镇。当时人称这里为下街基。

追本溯源富锦的名字,不能不提到上街基、大屯和现在仍以赫哲语之称的嘎尔当三个村屯,因为它们与富锦名字的演变及形成有着无法割舍的渊源。

[FS:PAGE]

嘎尔当村,是赫哲人在松花江下游南岸所建的村庄。在清代它的全称是嘎尔当新或嘎尔当嘎深。在此居住的部族共有赫哲四姓300余人,在清顺治初年,从鄂伦春的故地齐木因河流域转徙到松花江边的万里河通一带,到1860年(咸丰七年),三姓首领索什库来此,立尤抗叶尼库为嘎尔当城主,从此,有了嘎尔当这个名字。1863年(清同治二年),城主叶尼库调入盛京(沈阳)当了护陵哈番,后为柳边沟参领。1871年(清同治十年)10月,叶尼库的儿子尤克热炳顺领命率赫哲兵甲马队,赴新疆参加了伊犁之战,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3月,转赴肃州在乌鲁木齐提督成录的指挥下,于格尔克的剿叛战中勇立显功,被升为镇守肃州的守镇哈番。光绪五年嘎尔当的赫哲人被清编入旗籍。1881年(光绪七年)5月,炳顺被调回,驻扎于福提新屯任富锦第一任赫哲协领。由于嘎尔当人当了富克锦协领,嘎尔当便成了松花江下游远近闻名的赫哲之乡,商贾辐辏的易货贸易之地。1943年,日伪侵略者将这里的赫哲人全部强迁它地,赫哲人自徙来定居到离开这里,共生活了82个春秋。

关于富锦原名富克锦的由来,据富锦市政协《富锦文史资料》记载,富克锦俗称为“富廷”。从清光绪八年始称,到宣统元年(1909年)建县更名为富锦,“富克锦”之名共沿用了26年。富锦从辽代到元代就有“弗能”之称,明代又有“弗提”之称,到了清代中叶时被演称为“富廷”。在《松花江干地名考》中载:“弗提”是“勿吉”的转音,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是勿吉的后裔。在松花江下游一带,是勿吉的先人——汉代挹娄人的居地。勿吉人在南北朝时走出故乡,一支来到松嫩平原,又一支来到牡丹江和松花江上游,在唐代建了渤海国。留下来的勿吉人在唐代发展成五国部,富锦的大屯古城就是五国部中的越里笃部的遗址。明朝的永乐年间在这里设过弗提卫,又重修了弗提斤城,新筑了卫署的副城,到了清代满族把弗提斤称为福提新,到清代的中晚期,赫哲人又把福提新改称为“富廷”。

现在位于富锦城西郊的大屯村,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赫哲之乡。据《满蒙都邑全书》记载,大屯,旧称为福提新屯,亦称大城子屯。1912年(民国元年)改称大屯。其福提新屯是明代弗提斤的沿称异写。在辽金时代这里就人居住,到了明代女真人在此聚居形成了村落,是为奴儿干都司的属地,弗提卫的军民就居住在这里。1729年(雍正七年),清在三姓设立了副都统衙门,根据辖境特点不设郡县,以一屯为乡,若干乡为一族区,在富锦设立了“富廷族区”,族长置于福提新屯,从此富锦有了“富廷”之称。1880年(清光绪六年)清政府在富廷族区设协领,驻于福提新屯内。1882年(光绪八年)改福提新协领为富克锦协领,其署址也由福提新屯迁入新建的富克锦城。

关于对“富克锦”一词的解释,满语和赫哲语均为“开创”的意思。满语专家穆晔骏在核对东北地区满语地名时指出: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王朝在嘎尔当西二里处修筑了一座由赫哲人营建的边防城堡,被命名为“富克锦城”,同时设了富克锦协领,负责保卫松花江主权和守戍边防的神圣任务。据《三姓军机通汇》所记,“富克锦城”之名,是吉林将军铭安提议而命名的。由此看来,史上的弗提斤、福提新与富克锦的发音十分相近,很有可能为富克锦之称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语音条件。

今日富锦城西郊的上街基村,在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就有人居住,人称此地为“哈番木兰”,是个猎鹿的围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三姓垦荒总办赴此勘荒时,见此地有几户人家,便在报告中写道:“富克锦城之南,其地壤广袤肥饶,可择地立镇开荒,资卜农利,亟待招佃拓垦,以利疆国。”(摘自《吉林历史案扎》)。因为此地与北面的富克锦前后相对,所以史称这里为南街基或前街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江州派周霞村来富克锦组建富克锦设治局,局署就设在这里。“设治局”,是一个向县制过渡的机构,其任务是筹措县治。周霞村来后,即着手置草房22间,正房10间,东西房各6间,以栅围院,占地139丈。设治局除办公人员外,还建立了游巡队,成立了地方武装。1909年(清宣统元年),富锦建县,并定名为富锦县,设治局改为富锦县公署。1910年(宣统二年)县署由南街基迁到现址。民国元年县行政区划时,南街基被定名为上街基。

[FS:PAGE]

纵观富锦名称的由来与始末,追溯其渊源,近则上百年,远则上千年,这个象征着富裕和锦绣的名字,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牢固地沉淀在富锦人的心里,令富锦人为之振奋和骄傲。今天的富锦已不是昨日的富锦,近几年,有人为富锦概括出四大特点:即大平原、大湿地、大农业、大秧歌。我觉得这还不够,还应该加上:大胸怀、大发展两句。不是么?自打改革开放以来,富锦发生了始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成为了“北国粮都”。先后被誉为“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卫生城”和“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市”等诸多荣誉称号,这充分说明了富锦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和显著的成果。我想,富锦的未来一定会像她的名字一样更加富裕锦绣,锦上添花。

2011年11月11日写发表于2011年12月1日《黑龙江日报》副刊及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