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全面认识和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1/16 9:23:21

韩永贵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1号文件以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为题,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2017年中央1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全面要求。党的十九大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进了报告和党章。贯彻落实两个中央1号文件,特别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全面认识和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实际至少应明确以下十几个问题。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所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农业生产要素、产品、服务、人才、机制、体系、政策等方面提升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扩大有效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改革。它的基本内涵可用结构+改革这个公式来表述,即分为调整结构和改革机制、体制两大块。调整包括:调整产品结构,突出“优”字;调整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强化科技支撑,基础支撑。改革包括: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通过价格体系改革,引导农民优化种植养殖;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业沉睡资源;激活主体,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经济需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调结构是表层次改革,改革机制、体质才是深层次改革。这两块中,重点、难点在于改革。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农供改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在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中,包括农供改的基础或前提、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基本路径、主要任务、达到目的和总体要求等丰富含义。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农供改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与发展。它与以往的结构调整有三个区别,或三个特点: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眼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于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的内在动力。它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政策在内上层建筑的全面性改革。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全方位改革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农供改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代价,要有坚持不懈的长期思想准备。所以,十九大报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贯彻两个一百年的全过程。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底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供改的基础和前提。农业部2017年1号文件提出的实施意见指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必守的前提和红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吃得好首要的前提是吃得饱。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那就是天大的事情。农供改有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能降低;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可逆转;确保农村稳定不出现问题。这三条也是衡量农供改成败得失的标准。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农供改就意味着失败。对于我们黑龙江这个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来说尤为重要。

[FS:PAGE]

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为什么要深化农供改?其背景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掛等矛盾突出,农供改势在必行。深化农供改的重大意义在与它是全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是必补的短板,是上述问题倒逼的结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供改关系到全国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农供改的重点任务,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和增优大豆和经济作物特色产品,调减玉米,稳定生猪生产,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三减 ”(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把农业废弃物优化利用,建设美丽乡村。三是推动农业改革,加快推进承包土地确权,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加快培育农村经营新主体。四是推动创新,围绕农业发展重大瓶颈制约,组织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形成一批“一体化”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五是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抓手和主要举措

    深化农供改从何入手?宏观抓手就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粮、林、牧、渔结构,还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优化;生产体系包括优化经营主体,以及生产全过程,生产方式和产业业态;生产经营体系包括,产、供、销和经营等环节。围绕三个宏观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征收渠道。这是对农供改的方向性的战略安排。

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平台和载体

推进农供改的平台和载体是建设“三区”、“三园”和“一体”。从宏观上说,建设“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保市场多样化需求。加强“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将区域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市是农业大市,应在“三区”建设有作为,争取到国家优惠政策,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不可错过。微观上建设“三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科技园,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高地;建设农业创业园,为各类人才在农业创新、创业提供舞台,提供扶持和服务。“一体”是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是较高端的平台,也是我们中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补齐的农业农村短板

补短板是农业供改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各项工作:严守耕地红线,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有条件的可以搞晾晒、烘干、机具棚库等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新能源、农村公路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留守儿童和老人关爱服务等,特别要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是中央花大力气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战略目标和措施是把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到了历史新高度。

[FS:PAGE]

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和落脚点

生产力最根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农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农民,所以农供改的落脚点不能仅仅放在生产端提供“物”的产品上,更要关注“物”背后的“人”这个供给的主体。农供改必须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改革,解决劳动力供需错配和技能短缺的问题。要实施人力资源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优先位置,人力资本增长率要超过经济增长率。要重视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补齐农业发展人才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注重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特别要解决青年农民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的问题。

十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能和创新

推进农供改靠什么来推动?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要靠深化粮食价格、机制、收储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励调整改革的积极性。要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就在政策层面使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更能激发经营主体主动性。要靠科技创新服务,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要靠精准扶贫带动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富裕。总之,向创新驱动要动能。

十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农供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必须加强党和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供改上来。要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生活,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选好、管好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十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省委的部署和要求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争当现代化农业的排头兵。在农供改中坚持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头五尾”,农业生产主要是“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以科学划分创建“三区”为载体,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

十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的安排和实施

佳木斯市委提出坚持以农供改为主线,加快构建三大体系,切实把我市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农业强市。科学划分创建“三区”,调优农产品结构,提高水稻、大豆竞争力,调减玉米发展果蔬等经济作物,构建一体化产销模式,深入实施“两牛一猪”工程,大力发展家禽业,把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互联网+”农业,培植“三园”,推进创新,为全省、全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趟出新路子、做出示范。

十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老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老科协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社团组织,在深化农供改中,要起助推作用、参谋作用。老科技工作者应成为这项改革的宣传者、参与者、实践者、服务者,发挥优势、贡献余热,为推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营销体系建设、绿色生产方式、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建言献策,为种养殖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好科技服务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佳木斯市老科协常务理事、网站编委会主任、人文分会会长)